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园地 > 精彩散文 >
老屋记忆
时间:2017-03-20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潘和咏  点击: 次
    我家的老屋是名副其实的“古宅”。根据老辈传下的房产地契原件记载,这所房子是清朝光绪二年,也就是1876年的时候,我家太爷爷从别人家买过来的,至今已有140年了。老屋是一个典型的“二进式”结构,上下两重,中间一个天井相连。“上重”部分叫上头屋,是明三暗五结构,还有一个隐蔽的夹墙,防匪患之用;“下重”部分叫下头屋,三间房屋;中间天井两侧各有厢房一间,分别是灶房和柴房。这样结构的房屋,很适合一大家子人居住。
   
   太爷爷之前生在黄陂磨盘山的一个大家族,而且“大家族”许多年了。奶奶曾经自豪地对我说过,我们这个家族在当地也算是一个名门望族,是一个有名的乡绅富户。长辈们老脑筋,追求人丁兴旺,想凑够
100个人之后再分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却总也凑不齐100个人,总是在9598个人之间徘徊。后来家中出了几个败家的玩意,又遭了劫匪,把家里积攒的祖业和现洋搞得干干净净。家道中落之后,大家族也很快瓦解,各房各户四散讨生活去了。太爷爷于是“挑着槎蔸箩筐”逃荒来到我们现在的这个村,靠给人种佃田过活。
   
    太爷爷和太奶奶都是异常勤快的人,又异常地节俭。节俭到每天只吃两餐可以照见月光的稀汤“饭”,晚饭照例是不吃的。我们小的时候,爷爷还教育我们,晚饭只能吃一“灯盏”,可见太爷爷和太奶奶当年创业是何等的艰辛。就这样勤扒苦做了几年,积攒了一些银钱,加上原来村中的户主要远迁,于是我太爷爷很顺利地买下来这所房屋,外加村中的竹园、菜地、稻场、碾辊和另外一栋三间房屋。这样算下来,老屋的年岁,就不只
140年了。以此为基础,太爷爷和太奶奶开始买田置地,家道渐渐地兴盛起来。
   
    大革命的风暴来临之前,革命的地火燃烧到了我们家乡,我家的老屋成了最早的基地。自从徐海东落脚在我们家,我们家一下子变得有故事起来。先是徐海东受黄陂县委的指示,在我们老家发动群众,训练武装,准备组建革命队伍。我爷爷说,那个时候,我们家一到夜里,就会有很多人来家里秘密开会。徐海东组建黄陂赤卫军(最先叫“叉队”)的时候,只有
30个人,其中就有我大爷爷、爷爷两兄弟,从此我们家老屋成了真正的“匪窝子”,多次受到国民党军和“红枪会”、“绿枪会”等地方民团的人入屋搜查。有一次甚至被红安县(原来叫黄安县)过来的“绿枪会”在老屋门口杀死一个过路的货郎,还在“下头屋”放了一把火,幸亏乡邻救火及时,才没有把老屋烧做白地,“地了精光”,真是幸运。
   
    后来发生了黄麻起义、静山暴动,革命洪流滚滚向前,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老屋又成了红军的枪械修理厂,每天有很多的铁匠、木匠、石匠等各类匠人在老屋进出,日以继夜地制造手榴弹、枪械,打制大刀、长矛,修理战损的武器装备。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主力红军败走川陕,苏区沦陷,设在老屋里的红军枪械修理厂来不及搬迁,很多装备、半成品就地销毁或者被掩埋掉了。
2007年,老屋翻修的时候,我们很担心地下有当年掩埋的武器弹药,建议施工人员注意。但是挖遍地下,没有发现任何东西,那些红军遗留和掩埋的东西,不知道究竟埋在哪里。
   
    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们村属于新四军五师的活动范围,老屋又被征用,成为新四军被服厂的一个裁缝店。(完)

 
(编辑:张曦)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