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湖北莲藕产业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产经新闻 > 产业精英 >
黄健:燕之屋二十年
时间:2017-04-13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恐惧感啊,就像剪头发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师傅的剃刀会从脖子上,滋啦一声,割过去。

2017年3月3日,厦门带着花粉的阳光,温柔地铺在了黄健办公室“绚烂之极而归于平坦”的匾额上。吹面不寒杨柳风里,勾起他对恐惧感有这样生动记忆的事情,发生在2011年厦门闷热的8月。

那个月,媒体曝出市场上的燕窝产品中的血燕品类,亚硝酸盐含量平均达4 400毫克/千克,已超过国家最高限量标准63倍之多。舆论哗然、燕窝行业震颤。而彼时,燕之屋已是全国连锁门店达500多家,正谋划上市的行业巨头,自然首当其冲——连锁门店遭受强烈冲击,关、并、停到只剩136家,资金链逼近生死线。黄健第一次体验到企业盛极而衰的恐惧感。

时间拾级而上。在如今的阿胶、人参、玛咖、燕窝等保健食品市场上,仍旧活跃着大量的有品类无品牌、有标价无标准的企业。尽管国内保健食品行业诞生了几大国有巨头,但在细分的领域里,用20年时间,从家庭作坊做到年销售10多亿元,进而触底反弹成为行业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和标杆的企业,燕之屋是当之无愧的翘楚。

“血燕事件”就是一把割向燕之屋的剃刀,割掉了燕之屋经营了10多年的辉煌。却同时,隐忍、敏感、砥砺前行的黄健又用5年的标准化、时尚化、差异化、新零售,迎来了燕之屋的二次亮眼。

保持恐惧感是一种希望活着的力量,它是像黄健一样的闽商的集体智慧。作为中国样本式爱拼才会赢的“海洋商人”,他们内在的动力或许就像黄健一样,源于对福建柘荣县山村逼仄的恐惧——那里盛产古老的剪纸和太子参,5年前才送达了第一个快递包裹。

旧十年:品牌就是一种预见

聊起早年的职场经历,黄健讲到一个有趣细节。

当年抛弃公职,在韩资企业做质检员的时候,他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都会跟在韩国上司身后,拎包、工作,加班后一起喝酒舒压。第二天,领导休息,他一个人下厂工作。以至于一年时间不到,即使语言不通,“一个眼神,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

勤奋、用心、能吃苦,几乎是那一代白手起家的闽商们的共同特点,而黄健又多了一层“读心术”。

 

 

数学老师的人生重力

如果评价黄健不是个好老师,应该也不算过分。

在教高中数学的三年里,黄健与比他仅年轻3岁左右的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大孩子带着小孩子”。带过一届毕业生后,黄健也因为自己“太年轻”,把自己从主科老师带成了副科老师。

黄健的心思从来没有在课堂上安分过,或许就像他喜欢《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等书籍一样,源于对未知的渴望。于是,在得知厦门有个韩资帐篷企业招聘员工时,他也填了一份简历。复试通知意外地到手,他立即办了停薪留职,辗转十几个小时由柘荣县坐大巴来到了厦门。

柘荣县地缘偏僻,甚至五年前才能送达快递。山区环境的逼仄,刺激这个青年开始了第一场冒险。

1992年,厦门大桥刚刚通车。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连通厦门本岛的富丽繁华,让20多年后的黄健仍然唏嘘不已——它就像是一座单向桥,让黄健再也没有想过孑孓而返。

从某种角度讲,外在视野的放大与内在改变的渴望,是所有创业者的“洪荒之力”。放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这种滋长在几乎所有人心中的欲望,也成了推动中国现代商业文明进入快车道的第一座加油站。

顺利入职后,黄健被安排到了品质管理部,这成了左右他商业观的关键节点。

作为一家韩资对外出口企业,其对品控的要求,达到了严苛的地步。在流行涂改液修改报表错误的年代,若发现有更改痕迹,“比如说12写成13,把2改成3,他们就把整个(报表)撕掉。反正你就不能有一点点的差错。”

质量的吹毛求疵,是所有成功企业家的标配,这也成了黄健创办燕之屋后奉行的圭皋。以至于,多年之后,黄健把这种对质量的“偏执”要求,实践到了自己的工厂。

比如,2015年,他把燕窝加工厂做成透明工厂,从选材、用水、挑毛、炖煮各个环节,实行开放式管理与生产。现场更准备了放大镜等工具,接受全社会的品质检验。

如果说,从教育人到被教育的角色转换,是不安分的黄健,逃脱“人生重力”的一次关键跳跃;那么,顺着当年一波出国潮,击水千里远赴新加坡,成了这次跳跃的最终归宿。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这股出国潮,让传统闽商小目标、小资本、小规模的“小经济”模式发生了质变。新一代闽商,如丁世忠、周少雄、许连捷,开始利用福建沿海地理条件、侨乡优势,把国外的先进技术与品牌意识引进到大陆,形成了影响中国经济的“晋江模式”。由此,诞生了安踏、七匹狼、恒安国际等全国知名的狼性闽商企业。

或许当时黄健并未意识到,自己跳到了左右中国商业史的关键节点上。

连锁是一场有预见的冒险

“亚洲四小龙”新加坡,成了黄健的另一个福地。

自600年前的明朝,燕窝因“大养肺阴”,被东南亚及大陆达官贵人们熟知后,它便成了与人参并驾齐驱的“圣药”,在《红楼梦》等多个典籍中大为推崇。随着历史的迭代,东南亚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食之为盛。而新加坡 “那里满街都是燕窝店”。

20多岁敏锐的黄健预感到,燕窝的独特营养价值和丰富的历史,在经济实力不断攀升的大陆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市场,于是托朋友帮助,考察了马来西亚、印尼等燕窝生产地和渠道,果断回国创业。

那是1997年。燕窝在大陆仍旧是集中在同仁堂等药店的高端药材,市场化几乎为零,食用者甚少,更无品牌出现。黄健联合姐姐与妻子,成立“双丹马”燕窝品牌,开创了燕窝专营的先河。

开店资金有限,黄健只能在自家70多平方米屋子的底层,改造了一间加工房。把燕窝从东南亚采购进来后,他们做些简单包装,贴上“双丹马”的牌子,然后在厦门中山路的华联商厦,租了一个2米长的柜台,开始尝试将燕窝从药店剥离,进行市场化专营代销。

2002年,中国的商业时间,从代销走到了连锁经营的时代。由麦当劳、肯德基引领的特许加盟模式开始在大陆风靡。

黄健是偶然知道连锁这个新兴概念的。那天他在看《中国经营报》,上面一个小广告引起了他的注意: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第二届连锁经营大会,马上就要召开。那么燕窝是不是也可以做连锁加盟?

此前,黄健的燕窝代销生意已经做得风生水起,仅上海地区的代理商,一年便有1 000多万元的营业额,而“双丹马”也已经升级改名为更有品牌感知度的“燕之屋”品牌。这时候选择改道走品牌特许加盟的路子,或多或少有些冒进与冒险。

 

 

冒险的方法论

首先是品牌知名度问题。“燕之屋”当时虽然在代理商处具有一定知名度,但从代理到加盟,需要从2B直面2C,品牌影响力有限。其次,市场接受度问题。当时虽然燕窝已经逐渐被高消费群体接受,但是做成加盟店后,面临店租、规范性等诸多问题。

变轨是最难的创新。员工,即使枕边人,也不太支持黄健的特许加盟想法。

而黄健再次凭借自己敏锐的商业触觉,“大逆不道”,“既然麦当劳可以,为什么燕之屋不可以?”

于是,黄健自费报名连锁经营大会后,拉着老婆和三位员工,五个人挤在一辆小轿车里,把巨大的KT板展架和几个临时做的礼品包装燕窝,从驾驶位一直硬塞抻到后备厢,满满当当地一路从厦门开往温州,再到上海。

相对于此前市面上丰富的冰糖燕窝,或者其他掺了木耳、银耳的罐头类产品,燕之屋一直秉承的全燕窝礼盒装产品,受到了广泛关注。

产品上黄健心里有了底,那么如何做出特色的门店加盟模式,并快速复制,便成了关键性的问题。在这两个方面,黄健独创了自己的“燕之屋模式”。

首先是门店方面。黄健发觉,由于燕窝的特性,需要消费者自己挑毛、炖煮,食用十分不便。于是,他有意识地为每个实体门店配一个加工厨房,除了燕窝销售外,还为顾客提供“现点、现吃、现炖、现送”服务。

这种诞生在10多年前的用户思维,类似于如今线下O2O的门店模式。3千米内,配合燕之屋定制的保温箱,燕窝送到门上,还保有开盖即食的温度。而燕之屋也被冠之“燕窝宅急送”。

黄健从燕窝行业消费痛点切入,构建的燕之屋独特的门店模式格局,让燕之屋的加盟局面迅速打开。

然而,这么一家专卖店,外卖员、销售员、厨师等员工配备齐全,至少需要7人。同时,各个加盟店由于加工能力、标准化程度、地理位置不同,出现了许多黄健做梦都没想到的问题。比如西藏地区,由于高海拔原因,门店现煮的燕窝往往不是很熟,造成口感欠佳;东北地区由于路面容易结冰,送货上门后,燕窝已经冰凉,甚至冻上了。

“一年开了十几二十家加盟店,又关了十几二十家很正常”。从0到1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2007年,“熬到”燕之屋成立10年,加盟手册、运营手册、炖煮手册等,摸索了6年的连锁系统化内容才逐渐成熟。燕之屋的加盟模式具备了快速复制性,但距离快速扩张还缺乏一个引爆点。

2011年,针对当时市场对燕窝养颜、美容的保健需求,黄健有意识地决定以女性养颜保健为突破点,向市场推广燕之屋。多方筹措下,他决定从燕窝第一大消费市场香港地区入手,选择了具有一定关键意见领袖作用的香港著名影星刘嘉玲做代言人。

在这个时间节点上,燕窝市场品牌化仍然不足,燕之屋的代言人广告在央视、地面媒体等大范围推广,成功吸睛。同时,配合燕之屋加盟模式的到位,市场迅速引爆并扩张。燕之屋加盟店3年内全国增长到400多家,销售迅速突破10亿元。

不得不说,是早年练就的“读心术”,让黄健有了更前瞻的市场视野,和更宽的商业能见度。

新十年:创新就是劫后的涅槃

聊完云淡风轻的旧十年,我们的话题变得稍显沉重。

“到现在都没有看(关于燕之屋血燕事件的两集《焦点访谈》)吗?”

“都没看,我都没看。”

“怕生气吗?”

“反正我觉得这个东西眼不见为净,看了自己还多干扰,我该怎么做怎么做。就那两个礼拜,我们一下子关掉一百多个店。”

10年建立起来的成绩,14天化为乌有。恐惧袭来,这种感觉如同“剪头发的时候,你都会觉得师傅的剃刀会从脖子上,滋啦一声,割过去”。

黄健怕了吗?

 

 

危机和恐惧感

2011年11月,黄健刚从印度尼西亚加工基地回国,打开手机。一瞬间短信与电话齐飞,“整个人都是懵的,要炸掉”——消费者要求退货,加盟商要求退款,质检总局、媒体要求解释……

连番的信息让黄健措手不及,但血燕事件的爆发似乎早就埋下伏笔。

2011年前后的燕窝市场上,商家根据燕窝的颜色,将其分为白燕、黄燕和血燕。其中,血燕是由于燕窝渗入了富含铁质的矿物质,而呈现紫红色。因其数量稀少,被商家一起哄抬热炒。于是,有记者想求证一下如此之多的燕窝,从哪儿来,质量到底如何。

这一调查不要紧,根据质检部门的检测,血燕中的亚硝酸含量突破4 400毫克/千克,远高于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上限70毫克/千克。发生在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阴霾刚刚散去,血燕事件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一时间让媒体与公众一片哗然。

其时,燕之屋连锁门店突破500家;燕之屋的招股说明书已经印好,正筹划赴港上市。

景象一片向荣。让所有人没有预料到的是,央视3·15节目组、《焦点访谈》等新闻媒体,纷纷选择当时市场连锁规模最大的燕之屋,作为调查对象。血燕事件的矛头,由全行业转而飞向了燕之屋。

这是黄健,乃至整个燕窝行业遇到的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危机。从商业角度讲,这是全行业缺乏行业规范,质量参差不齐问题的集中爆发。从企业角度来讲,燕之屋规模不断扩大,势必需要作为领导者,负责任地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整个产业。

迅速理清头绪后,黄健主动邀请了多家媒体与专家,举行了三场新闻发布会,来解释血燕、燕窝产地、亚硝酸盐等诸多问题。

有时候,人就像有思想的芦苇,洪水来了,再强的力量也只够把根留住。一波公关下去,第二波舆论又来,公众要的是态度,而不是对错。解释往往被当做了掩饰。一时间“吃燕窝致癌”“吃燕窝是残害金丝燕”等负面新闻不断扩大化。本来有意向合作的100多个加盟商立即停止了合作。

不过,这并没有动摇黄健维护行业的决心。消费者要求退货,必退;加盟商要求退款,必退,“这本来就不是燕窝本身的问题,我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退货、违约等带来的2亿多元的流动资金压力,还是让黄健像换了一个人,“每年一两千万元的经营亏损,几乎每天都有加盟商要求退款,每天就躺在床上,脑子嗡嗡地转”。银行停了贷,7 000多万元的土地贱卖后,也只能杯水车薪暂作维持。

20年前,或许可以因为逼仄环境的人生重力,而选择跳出去创业,20年后,面对行业、企业、投资人、团队困境带来的强大引力场,他没有退缩,而且选择挡在最前面,用引力抵抗另一种引力。

半年后,风波渐渐平息。黄健迅速代表燕窝行业,邀请质检总局有关人士远赴东南亚了解燕窝的生长环境,一份包含两个重要结果,影响燕窝行业日后发展的报告,在质检总局网站公示了出来:

1. 燕窝中的亚硝酸盐,是由于燕窝形成过程中,受食物、矿物质、湿度等影响,形成的天然亚硝酸盐。

2. 燕窝是农产品,需要经过清洗、蒸煮后食用,而加工过程,也是清除亚硝酸盐的过程。

面对危机的担当与隐忍,就是刻在黄健心中的那把剃须刀,它时刻提醒黄健不要忘记恐惧感。

 

 

800女工和一盏燕窝

如今再回过头去看,血燕事件是整个燕窝行业重新定位,寻找自我的过程。

不过,黄健仍在这个过程中,发觉了整个行业隐藏的诸多问题。一个是燕窝产品的标准化不足,加盟模式先天存在一定管理弊端。其次,中国整个燕窝行业属于贸易型产业,仅仅对进口的燕窝原材料进行粗加工,从产品、价格到专卖店形式,越来越同质化。

劫后余生的燕之屋,如何选择一条新路子?黄健结合燕之屋产业链特点,用即食化、标准化的碗燕产品开启了燕之屋的新十年。

事实上,早在2006年,黄健考虑到燕窝的发展,在燕之屋建立了自己的加工厂,开始积累燕窝的深加工能力。血燕事件爆发后,有研究人员告诉黄健,既然亚硝酸盐是天然的,是不是可以研究除掉它。

除掉的过程,其实也是从燕窝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

第一个转变是安全。很快地,燕之屋将燕窝中的天然亚硝酸盐缩减到“未检出”级别,等同于零亚硝酸盐。黄健并为此申请了专利。同时,在防腐剂、脂肪、胆固醇方面,燕之屋也进一步研究去除方案,实现了“0防腐剂、0亚硝酸盐、0脂肪和0胆固醇”的安全创新。

第二个转变是标准化。燕之屋在工厂端发力,坚持用800名视力5.0以上女工,采用全手工挑毛,保证每一盏燕窝的品质。同时,在具备营养均衡和标准化双项能力后,黄健按3~5克的最佳标准,将燕窝在121℃的最佳温度下,每盏独立炖煮1140秒,保证燕窝的最佳口感,并用奶瓶级材料封装,送到专卖店。而专卖店不再进行炖煮操作。

第三个转变是透明化。燕之屋加工厂对外常年开放,并以体验的形式,邀请媒体和公众感受从燕窝挑毛、炖煮到包装的全过程。

三个转变齐头并进,2012年,“碗燕”产品上市,新造型与新模式,又一次改写了燕窝的历史。

革命没有回头路

改革往往是要流血的。碗燕出来后,许多加盟商认为现炖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用户粘性,希望保留。其中某加盟商,在江苏常州连开七八个门店,始终在现炖问题上犹豫不决。黄健并没有妥协。他凭直觉就明白,变革是行业发展的唯一路径,于是,“狠心”“友好地”将原有加盟商一一劝退。

最终,黄健把加盟商砍到只剩20多家。他要带着这20多人往哪走?

纵观保健食品产业,随着2011年,国家有关部门关于“药食同源”政策的放开,行业从百废待举,迅速走向了百花齐放——东阿阿胶通过养驴、制皮、驴肉餐饮的产业整合,配套“贡胶”的高端文化营销,玩起了价值归位。向上做成“药中茅台”提高阿胶毛利率,向下跨界主打美容养颜,做成“桃花姬”阿胶糕,打入了高端快消市场。

此外,极草借助深加工,运用价格阶梯,将冬虫夏草从高端药材,带到了大众消费市场;韩国人参利用本国美容业、旅游业、化妆品业的优势,多业界整合,提高了人参产业的附加值。

是价值归位,是大众市场,是提高产品附加值?摆在黄健面前的,是无数行业的成功,或许并没有一个属于燕之屋。

如果从产品定位上讲,燕窝与阿胶颇为相似。首先是稀缺性。阿胶需要特定的东阿水炼制驴皮;燕窝则需要金丝燕生活在北纬10度至南纬10度之间的热带沿海岛屿,终年气温高于28℃,主要产地必须有广阔的原始森林,远离污染。其次是文化属性,阿胶是九朝贡胶,历史可上溯到曹植、杨贵妃;燕窝也是古今食疗圣品,清朝《本朝纲目拾遗》将之美言为“食品之中最驯良者,惜乎《本草》不收,方书罕用。”

但燕窝并非阿胶之类。燕窝的属性是舶来性食品,比它们有更宽的食用范围,却有更窄的产业链结构,不可能通过产业链整合降低原材料价格。

于是,黄健从消费需求入手,根据孕妇、中老年等群体每日需求的燕窝量不同,对碗燕产品重塑。在保证同等质量的前提下,碗燕根据燕窝含量的不同,将碗燕定为3 000~4 500元不等的经典、尊享、孕智等产品款型,形成了一定的价格阶梯,扩大了用户群。

其次,差异化和时尚化。碗燕产品诞生之初,黄健就将这种碗装、即食燕窝申请了专利,与其他成品燕窝形成了产品区隔。而开盖即食的产品创新,也一改燕窝的炖煮传统,更贴近于快节奏的消费需求,和更年轻的消费群体。

最后,黄健在厦门著名步行街,开了一家“燕窝甜品店”,将燕窝与芒果、菠萝等水果搭配,推出售价十几到几十元不等的营养甜品,开始试水快消。这个碗燕之外的产品创新,提高了燕之屋的整体燕窝附加值。

与其说燕之屋走上了一条集大成的路,不如说黄健走出了一条只属于燕之屋的路。

碗燕开启燕窝新十年

从碗燕包装盒上的二维码,我们似乎看到了燕之屋行走中,在旧与新、线上与线下、传承与创新中的某些探索。

最基本的是这枚印在每盒碗燕产品盒上的二维码,是一套产品溯源系统。通过扫描,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盒燕窝的产地、净含量、加工厂、生产日期等必要信息。

由此,在传统门店渠道上,燕之屋凭借溯源系统对产品品质的掌控,可以叠加更新、更高端的服务体系。比如,与如今消费升级下诞生的月子中心、妇幼医院、美容机构、高端酒店等合作,燕之屋有极强的渠道说服力。

走到线上渠道,这枚二维码连接的则是轻产品与大后端。燕之屋在天猫、微店等线上渠道,推出了电商直供的年轻时尚化产品。每碗138元的淡蓝色水滴形随心款碗燕,不仅避免了与线下渠道高端产品的竞争,而从产品区隔方面,将目标对象锁定为了90后等年轻、潜力消费群体。

一个品类、多个产品线,线上线下产品区隔、渠道融合,是燕之屋的第二次渠道探索和转换。比如,燕之屋与聚划算刚刚完成了一期孕智碗燕的漂亮推广。他们借助明星张歆艺大婚的热点,策划了“国民二姐备孕”为主题的互联网热门事件。

产品上,燕之屋为碗燕定制了回文体的文字包装,引导消费者将自己的创意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随后通过张歆艺备孕事件,引起关键意见领袖为中心的二次传播。同时,结合聚划算的AR红包、微信、微博等官方媒体矩阵,完成线上传播的裂变。

线下,燕之屋则利用神州专车、电台等孕妈圈层的出行、信息获取渠道,结合户外广告屏,进行线上线下联动。

最后,通过碗燕上的二维码优惠信息,燕之屋将消费同时导流到了线上与线下。好孕碗燕顺利打入到了孕妈圈层的心智中。

回望燕窝20年,燕之屋不断用模式创新、产品创新、渠道创新,来挑战行业发展的重力,并以此成为了行业标杆、标准制定者。黄健在燕之屋上倾注的旧十年青春,也是带领燕窝行业专营的10年。而新十年,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注入到了将燕窝从专营到标准化、工业化、差异化的碗燕上,这无疑将一次改写燕窝历史。

他就像金丝燕一样,吐哺归心,永不落地。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