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湖北莲藕产业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园地 > 经典随笔 >
“131”扶贫工程 创举永留绿水青山间
时间:2024-06-27   来源:网络   作者:王向东  点击: 次
      ——追忆全国全军先进人物黄子阶同志
 
        编者按湖北恩施州委原常委、军分区原政委黄子阶同志因病于5月31日仙逝,大家十分悲痛。

      今天,我们刊登恩施军分区政治部原干事、现武汉军转干部王向东同志的追忆文章,以寄托我们的哀思和怀念。
 
       黄子阶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他在兵营里抓练兵,战时,率民兵消灭敌人;和战友总结“1.3.1”扶贫经验,平时,带民兵消灭贫困。他和司令员肩並肩,共为民兵建设创新,为地方建设树勋,皆因他心中装着百姓。
 
       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恩施拓荒人》一书中就有真实描述他事迹的长篇通讯“他视百姓为父母”。他退休后不忘学习,还笔耕不辍,80多岁时,还撰写了几篇几千字的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著作的心得和体会,都发表在一些主流媒体上,受到了人们的广泛称赞。 
 
       黄子阶是百姓心目中的好政委!愿他含笑于九泉!

                                                                                                   
———————————————————————————————————————————————————————
       2024年5月31日,恩施州委原常委、恩施军分区原政治委员黄子阶同志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0岁,永远离开了我们。

惊悉噩耗,万分悲痛,往事历历在目,令人追思缅怀。

黄子阶同志在任恩施州委常委、恩施军分区政治委员期间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由他首创、1988年全州推广并持续实施的“131”扶贫工程。“131”扶贫工程解决了数十万特困户的温饱难题,为全州如期实现脱贫目标,迈入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

“131”扶贫工程,就是1个干部,带3个民兵,帮助1户特困户,在1年内解决温饱。1987年恩施州特困户的标准,是指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住不避风雨的“三不”户,按当时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这些特困户年人均收入100元以下、占有粮食不足200公斤。

1987年,恩施军分区正式向州委、州政府请战。州委、州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全面部署,全力支持,全方位推进。首先由人武系统、民政、扶贫办、民宗委等部门共同参与,自下而上搞好调查,对特困户逐户登记造册,县建簿,乡建册,户建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接着各级领导干部、各个部门落实扶贫点,落实结对帮扶对象,形成“党委抓,政府管,部门配合干,民兵挑重担,齐打扶贫攻坚战”的工作格局。首战是1987年黄子阶与时任恩施军分区司令员李承高组织全州人武系统,协同州、县(市)民政部门,为461户住岩洞的特困户修建房屋,把他们从岩洞中搬出来。接着又解决贫困户住茅棚的问题,完成了“消茅工程”。这两场攻坚战,受到社会广泛赞扬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肯定。

1988年“131”扶贫工程在恩施州全面推开。当年共组织扶贫小组7894个,参加扶贫小组的成员29146人。到1989年7月,全州“131”扶贫小组扩大到3万余个,参加活动的党政干部5万余人,人武干部和民兵7万余人,共扶持了3万多户特困户,义务帮工231万个,投入资金400多万元、化肥1000余吨。扶持高寒山区农户用地膜覆盖种植包谷,因户制宜,发展粮、烟、茶、药等种植业和猪、牛、羊、鸡等养殖业。经过几年努力,全州农村人均纯收入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由1986年的48.98万户210万人,到1988年下降到19.19万户96.69万人,已有29.82万贫困户,113.31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了温饱。到1991年9月,通过“131”扶贫工程全州累计解决了20多万户特困户的温饱,一部分开始步入致富之路。

“131”扶贫工程取得了社会公认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明显的是帮助特困户解决温饱,跳出困境,从而增强活力,自力更生,为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黄子阶同志总结出“131”扶贫工程的六大好处。一是扶贫工作落实到户;二是形成扶贫济困良好社会风气;三是密切了党群、干群、军民关系;四是帮助特困户发展了生产;五是减轻了各级政府压力;六是有利于民兵自身建设。

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恩施军分区又把“131”扶贫工程转到以重点扶持贫困村上来,由1名军分区或县市人武部领导干部带领3个部门,帮助1个贫困村实现全村整体脱贫,简称大“131”扶贫。这场战役,从州委、州政府的重视中汲取力量,在全州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扶贫热潮。

全州共有7000多名干部参加大“131”扶贫开发活动,如同繁星点点,照亮了贫困村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仅解决了交通、饮水、通电等基础设施的难题,更在产业结构上动起了脑筋,培育出了一片片特色产业基地。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村集体为群众办实事的实力日益壮大,群众的负担也轻了,贫困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州、县市组织各部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扶贫攻坚战,实行领导干部驻点帮扶和战线包乡、部门包村、干部包户结对帮扶责任制以及民兵组织、老区建设促进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帮扶,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农村富裕户帮扶贫困户等办法,群众不脱贫,干部不离户,目标不达到,单位不脱钩。全州组织了1200多个单位,4万多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活动;组织236个单位,抽调681名干部,组成219个常年工作组,深入到省定的全州219个特困村驻点帮扶,确保每个特困村有一个部门帮扶,每个特困户有一名干部或党员包扶,一定4年不变,换人不换点。全州上下形成了“领导谋脱贫,部门带脱贫,干部帮脱贫”的扶贫攻坚合力,累计解决了1225个村通公路,368个村通电,近60万人缓解和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全州110余万贫困人口脱贫。干部群众纷纷称赞道:“‘131’扶贫工程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贫困群众家中,让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极大地改变了山村面貌。”

“十五”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给予更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恩施州委、州政府抢抓机遇,大力实施以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为重点的“整村推进”式的扶贫开发,成效明显。进入“十一五”,恩施州委、州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要求,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部署以大“131”扶贫模式为载体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安排每年启动143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5年共启动715个村;搬迁扶贫20940户83760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11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5万人;培植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56家。

“131”扶贫工程在恩施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征程上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恩施州的“131”扶贫工程被国务院原扶贫办赞为扶贫经济开发工作的一大创举,当年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还将“131”扶贫工程列入中国扶贫开发的100个案例之一。黄子阶同志首创“131”扶贫经验,取得突出成效,原广州军区给他荣记二等功,他还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军学雷锋先进个人”等荣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黄子阶同志在晚年岁月中,坚持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心系地方改革发展,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学习体会和工作经验总结文章。

尽管黄子阶同志已经离我们而去,但他的业绩和精神永远留在恩施绿水青山间。他的一生,是对党和人民军队的忠诚诠释,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以人为本、心系群众,面对困难与挑战,他知难而进、一往无前,以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风范,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新征程中奋勇前进,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建功新时代。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