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学园地 > 经典随笔 >
当读书成为一种常态
时间:2017-02-03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潘和咏  点击: 次

      我爱读书,爱到痴迷的地步。“日读一书,日作一文,日积一思”的发愿,已经坚持了32年,日行不辍,无一日稍敢懈怠。

      古人云:宁可三日食无肉,不可一日居无书,每天不读一点书,不在故纸堆里遨游一番,浑身就会不舒坦。推窗接日晓,夜半听司晨,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的一种生活状态,远远超出了“生活乐趣”的体验,成为事业成就的羽翼和心灵修行的阶梯。

      正如十多年前写的一篇自序中所言:耽于所乐,所乐在读书。耽于精进,精进在读书。耽于圆满,圆满在读书。

    小时候家里贫穷,饥饱不定,惟读书能使我物我两忘,以精神的饱满弥补肚子的空乏,所以养成了拼命读书的习惯。高中的时候在校住读,每周从家里带来的米,总有一半被我悄悄卖掉,用卖米的钱换来好看的书籍,即便每天三餐只喝稀粥也毫不在意。全套的《世界文学名著》,姚雪垠的巨制《李自成》、儒勒•凡尔纳科幻小说作品全集,以及《罗蒙若索夫传》、《史记》等历史书籍,都是我的最爱。坐在树荫底下读书,或者沿着木兰湖的水岸吟诵,成为少年时最为美好的记忆。许多年后,昔日的同学们都还记得我在寝室熄灯之后,整篇整段背诵屠格涅夫《猎人笔记》的场景。

      上大学以后,更是如饥似渴地在教室、图书室之间找寻精神的食量,养成了抄书的习惯。

      往往是见到一本好书,就拼命地吸吮其中的营养,边阅读,边思考,边记笔记和做卡片,积累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这种读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记得有一次准备从汉口坐车到孝感,因为时间尚早,跑到武胜路新华书店看书。在书架上看到了一套好书,忍不住掏出身上仅有的几块车费钱,把这套书全部买了下来。结果只得背着一捆书,从汉口出发,沿着铁路线,一直走到孝感,走了整整一天。途中无粮无水,又拉不下面子讨要,沿途靠喝池塘的清水充饥解渴。这次“背书长征”的经历,于我,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历练,正如那天在铁轨上大踏步前行时,豪迈地写下的一首《喜鹊立在肩膀上》:这精灵的罗鹊,叫声如此的喜悦/远处的轨道,仿佛又要交合了……

       大学毕业后应征入伍,成为文革后首批大学生兵,被选送到西安陆军学校继续深造,学习步兵专业。出于对部队生活的极度热爱和对军事学科的兴奋痴迷,真正地践行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和训练中。除了正常的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外,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书籍,用“废寝忘食”、“如饥似渴”来形容那时的状态,完全不过分。

     军校小卖部有一个专卖书籍的柜台,我是这个柜台的常客,见到好书就买,买到好书就读,经常违反作息时间,在熄灯号响之后,偷偷看书、做笔记。

       我有一个习惯,喜欢怀揣一个小小的本儿,走到哪里记到哪里,有一点心得和体会,或者偶得一些灵感诗句,马上记录下来,免得忘记。那时候写了很多不像样子的诗,如《哨兵》、《黄土地与刺槐林》、《山脚的黄羊》等,现在读起来,尽管有些生涩,但是真实和亲切。

      一年的军校生活,我通读了全套的《中国 远古神话》、《孙子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和诸如《地形学》、《兵器学》、《绿营兵制》、《冷兵器时代》等军事相关书籍,还买了很多《佛法基础》、《道是什么》、《古代希腊神话》、《摩尼教》之类在当时属于“另类”的书籍。

      1983年底,花了0.83元,购买了一套繁体版的《古诗源》,如获至宝,日日读诵。这本《古诗源》,作为我的至爱,在以后的三十余年时间里,跟随着我南征北战,须臾没有分离:在前线的战火硝烟里,在远行的火车飞机上,在老家的青葱田野里,在黄河的茫茫滩涂,这本书一直在我手里……

       1984年,参加老山地区对越自卫还击战,在一线阵地担任排长职务。利用战斗的间隙,在阵地上创办了《战地黄花报》,利用这份自办的小报,带领战士们学知识、写文章、写读书体会,既活跃了阵地气氛,又形成了读书之风。

     三十年过去了,很多当年一起打仗的战友相聚,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阵中读书办报”的故事。后来我受伤住院,趁着在野战医院疗伤的机会,委托护士长买了一套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反复研读和体会,为日后读古代兵法书籍和用兵法指导创业,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986年,我在某集团军机关工作。领导指派我参加集团军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研发,负责军需保障模块。之前我没有学过计算机,连硬件、软件都分不清楚,更别说建数据库、编写程序了,何况领导规定两个月内必须出成果。于是我买来成摞的专业书籍,日以继夜、夜以继日地苦读捉摸,在陌生的电脑上一点一点地熟悉和练习,终于在上级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完成了项目研发任务,在集团军自动化指挥应用系统中,首次使用了我编制的数据库和运行程序,并被评为集团军科技成果三等奖。两个月的苦读,60个日夜昏天黑地的奋战,从完完全全的门外汉,到研发出来科研成果,欣喜和自豪之情是难以形容的,其收获也多多,从此更加明白“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其间,还与人合作,承接了一个农业科研项目,担任项目负责人。在一个部队农场包下来一块地,进行科学试验,两年后,在全军性的专业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几种微量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动与分布》的学术性论文,受到好评。

    1990年转业回到武汉,被分配到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工作,先后在三个不同领域的部门从事不同的工作。全新的岗位,需要全新的视角和全新的知识。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和学习。

       在此期间,我利用业余时间,广泛阅读各门各类的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遨游:诸子百家、人文社科、自然科学、政经军史、企业管理,均喜涉猎。博览群书,学以致用,“用”是终极的目的,这是我一贯的读书信条。“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不论干哪一行,哪怕这一行非常普通和“毫末”,也一定要熟悉这一行,做这一行中的内行和“顶上”的专家。成为“顶上”,无外乎是持续的学习、广泛的求教、勤勉的实践和不自欺欺人的思考总结。

      在武汉钢铁集团工作的十二年,三个不同领域的岗位,我都敢自豪地说:我行,我能干得很好。而不断的读书,正是我不断锤炼和自我提升的阶梯,也是我体会出来的不二法门。在这十二年里,我还积极地参加各种管理课题小组,在部、省、市现代企业管理成果评选中,获得一、二等奖18项。

       读书是家庭的润滑剂。我的大量业余时间,用在陪伴家人和读书写作上面,用在“按图索骥”的考察活动上,在小小的斗室中,努力地营造了一种“书香”的氛围。每周,我都要外出考察一次;每周至少四次“蹭课”、“赶场”,成了我雷打不动的“铁律”。诗人余秀华说:我用别人打麻将的时间写诗,所以写诗如打麻将。

      我说:我用别人打麻将的时间读书写作,所以读书写作,如同打麻将。 “读书使人旷达,读书使家庭简单”,正是我们家的真实写照。

    夜读时,窗前一盏孤灯;晨读时,抬头方见拂晓,对我们家而言,是一种日复一日的生活常态。

     女儿也爱读书,能够静得下来,2008年高考的时候,考出了比较好的成绩。

       爱读书,爱琢磨,爱清净,也使我的生活圈子变得简单,结交的和往来甚密者,都是“书虫”和“书痴”一类。

    2002年,受青山区政府的调配,我到青山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工作。做科技创业企业的孵化服务工作,为科技企业和大学生创业服务,对我而言,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个行当,我是完全陌生和没有经验。这是一个涉及范围更广,知识结构要求更高的新型职业,属于“T”型人才类型。当我决定干好一件事情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总是“疯子”一样激情,以及蚂蝗一样的吸吮。

     正式到岗后,我登门拜见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前辈们,虚心地请教个中的法门;一次又一次地专程到《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书的作者家中,求得真解。每周礼请一位企业的老总和专家给我讲解专业技术知识,探寻企业经营之道。

       我们的服务范围,涉及冶金工程、节能环保、农业生态、材料能源、创意设计、互联物联、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等,所以我必须不间断地学习这些知识,了解行业的动态,把握最新的业内信息,才能为创业的企业服好务,服务到点子上。仅仅在环保这一领域,我就先后请了大气监测、脱硫除尘、碳交易,以及生态修复、噪音治理、水处理等业内专家朋友为我讲课,详读他们推荐的专业书籍;每周坚持至少两次听专题讲座;甚至自费去北京、山西、湖南等地参加学习、交流和考察,拓展自己的视野。

       在业务工作中,特别重视创业的教育与培训,特别重视创业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坚持每周创业点评、每月集中学习,定期组织“读书会”、“微论坛”等有益的活动,和周围的人一起读书,一起评书,一起用书,在读好书的氛围中一起提高。

       开卷有益。苦读《史记》,追寻古人创业的足迹,终于能够开讲《中国古代工商史》;苦读经济理论,能够指导企业成长全过程创业;苦读《导师辅导技术》,创建的创业导师体系及辅导技术理论,比如创业导师“十大好处”、“十二目标”、“八大军规”、“项目三八线”、“七步法”等等,成为业内普遍采用的规则,自己也成长为“火种导师”;苦读《商务创意策划》,成为每期“湖北省创意策划培训班”的“老班长”,被湖北省工商联授予“湖北省创意策划行业领军人物”。

    苦读古代兵法,用兵法解读和指导科技创业,撰写的《孙子兵法的“九地”与大学生创业》、《孙子兵法与大学生创业十忌》系列十三篇等被广泛转发。苦读《哈佛商学院系列教材》,在投资学、财商学、营销学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究,研发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商业模式画布九大构造快》、《营销六步法》、《如何看懂财务报表》、《大学生创业一百问》、《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职场》等十余个课件;甚至苦读科幻小说,在科幻小说中捕捉未来的影子。 

     读书之乐,乐在无穷。

    我的人生时光,很大一部分是与书本为伍,或者是把书本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成就。知识是历史的、世界的,更是属于大众的。

       在我的QQ空间和微信里,每天上传一篇文章,分别名为《雨先生说书》和《虎子哥哥说书》,内容大部分与工作有关,被很多人转载。在杂志上刊登系列文章,指导大学生创业。并受聘担任了中科创大千导计划导师、共青团省委、市委青年创业导师、武汉市天使创业导师,以及一些大学、机构创业导师,成为一名光荣的导师志愿者,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园区先进个人、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先进个人、湖北省创意策划领军人物;武汉市劳动模范、武汉市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市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武汉市科技系统先进管理者、武汉市“百姓读书之星”。

    因为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到大学、到园区,为大学生创业者们开坛设讲,引导年轻人正确创业,少走弯路,被大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潘爸爸”。

(编辑:刘艳)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