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构建协同联动工作体系。坚持服务触角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构建“一考引领、双轮驱动”的工作格局。一是考核指标引领。就业工作纳入全市“强县工程”考核和乡镇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重点指标体系,实现就业责任全上肩。二是高位统筹推进。统筹24个成员单位,建立就业工作定期调度、督导激励、需求归集等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财政、投资、产业等政策与就业协同,出台新生代劳动力来宜就业、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奖励办法等政策10个。三是平台四级贯通。打通“市县镇村”四级人社服务窗口,建设“家门口就业服务”,实现就业全口径服务事项一点受理、全市通办。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精准化。紧扣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个结构性就业矛盾,从供给侧、需求侧、保障侧三方面同步发力,促进供需精准对接。一是建强四张需求清单。针对高校院系促就业需求,建立访企拓岗目标企业清单;针对产业企业招才用工需求,建立急需紧缺人才清单和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清单;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求职需求,建立求职推荐清单,实现重点需求全调度,截至目前,年均收集用工需求15万个左右。二是实施三大保供给专项行动。围绕产训融合,实施“五业联动”(“产业+行业+企业+专业+就业”)职业培训行动,成立化工、建筑行业区域性特色培训评价中心,开发9个工种培训教材,打造“需求+培训+招聘+就业”闭环。围绕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创业陪跑行动,成功探索出“订单、设备、技术共享和合伙加持”的龙头企业引领创业孵化新路径,大学生创业孵化工作入选中国就业十大事件及地方就业创新事件。围绕就业增收,实施特色劳务品牌产业化培育专项行动,以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省级首批试点为带动,培育“三峡茶师”“屈乡橙农”等劳务品牌34个,直接从业人员20万人,年均劳务收入5.8万元。三是抓实两项特色帮扶工作。推进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建立泛三峡人力资源合作联盟,组织“宜荆荆恩”重点企业联合招聘、创业大赛、化工行业薪酬调查等活动21场次。深化重点群体就业援助服务,组建就业援助“帮帮团”,进社区、进家庭,实行“一人一建档、一天一更新、一月一销号”精准帮扶。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标准化。以全国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为契机,着力提升全域协同发展水平。一是数据归集标准化。构建“城市大脑+部门小脑+社区微脑”数据收集路径和基层劳动力数据入库常态化工作制度,实现就业数据“一库统管”。目前已入库劳动力资源信息240.6万条、企业信息32万家,精准推送匹配信息10万条次。二是经办服务标准化。以大就业为统领,统一全市就业业务流程,编制服务提供标准553项,其中,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总则、失业登记管理服务等国标4项,社区就业平台服务、共享用工指导等省标8项,公共就业管理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高分通过验收。推行“综窗通办”,制定一事联办标准17项、跨省通办标准31项,123项人社业务“一窗通办”,66项高频业务即办即结,7项宜荆荆都市圈专属事项跨区通办,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18个服务场景“一事联办”,人社政务好评率99.9%。三是平台建设标准化。聚焦百姓生活琐事、居家就业创业、企业灵活用工“三需求”,统筹零工驿站等平台,分类统一功能,印发建设指南、规范指引,打造片区店、社区店、行业店、村级店样板间,共规划建设1740余个基层公共就业服务站点,配置专兼职人员2000余人,提供招工、培训、维权等就业综合服务。基层零工驿站获央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纪录片记录,《人民日报》头版报道。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智慧化。以数字人社建设为牵引,着力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智能化水平。一是建强一个总台。聚焦求职者和用人单位双方信息不对称等难点、痛点,统一数据库和用户服务入口,打造集就失业登记、求职创业等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二是建好泛在可及的应用场景。坚持高效办成一件事引领,深化市县镇村就业服务一体联动,基于城市CIM数字模型,建设就业驾驶舱,建立个人就业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开发就业运行状态智能感知、预警和决策模块,提升就业数字化治理能力。创业担保贷款网办系统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数字孪生账户工具”被国务院简报推介、“宜才码”、电子劳动合同被省政府发文推广。三是探索人工智能+就业服务。全面推广就业智能服务助手,开发智能简历辅写、数字人招聘、VR招聘大厅等功能,全天候提供求职招工、智能匹配、智能导办等服务,擦亮就业数字服务的城市名片。
下一步,宜昌将以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实施为契机,围绕绿色就业,借鉴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做法,继续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探索创新,为新时代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积极提供宜昌路径。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