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湖北莲藕产业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教育资讯 >
纺大教授爱“绣”成痴 自费百万元办“非遗”传
时间:2016-11-06   来源:武汉晚报   作者:消息  点击: 次

武汉新市民网讯: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教授叶洪光最近很忙,心情也大好。他刚获得消息,本月上旬,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群刺绣培训班”将在学校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开班。他是研究中心主任,得做好前期准备和接待工作。

  他还筹划着,借用培训之外的时间,请传承人给学生们上上课,再向他们打听哪里还有“流落民间”的宝贝,找时间搜罗回来添进他的“非遗”传习馆。

  叶洪光爱“绣”如痴:20年来,他走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翻山越岭寻找民族织锦,将百万家财用来买手绣的旧衣服,办了家“非遗”传习馆,用于展览和教学。因为他花光了家财,自己的名字中又有个光字,他的学生和好友便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光光”教授。


  20个暑假都在深山老林里

  叶洪光的专业是服装设计。读书时,他有机会和老师出去采风,从此就迷上了这种民间艺术品。1996年,他到纺大当了老师,暑假就一头扎进山区找绣品,起初去得最多的是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云贵川。

  “最初就是自己喜欢,希望更多人能够认识这些来自少数民族的瑰宝。”叶洪光说。“苗族在黄帝时期就已存在,在几千年的历史沧桑中创造了不可磨灭的优秀文化。苗族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他们却将思想变成刺绣运用在服饰上面,用这种方式进行文化的传承。”

  记者看到传习馆里一幅绣片,上面绣着很多类似村落和交通的图案,还有全家人的姓名拼成的九宫格。“以往绣得不错的姑娘,会把自己名字绣进绣品。这幅绣品可能是作者怀念家乡和亲人,寄托的一种愿望。”叶洪光分析。

  叶洪光的传习馆里,藏着千余件展品,这些是他全部“身家”。记者看到,有一屋子大大小小手绣的龙袍、太监服、宫女服等,还有一屋子民族刺绣服饰,绣片和被他精心装裱过的绣品。

  “刺绣作为一种艺术,是他们文化的传承,也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少数民族艺术,人们能够从中了解到少数民族对待生活和爱的态度,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对待生命的美好愿景和对生活的耐心。”叶洪光说,他常教导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刺绣,看到更多苗家人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

  叶洪光的研究生魏利粉昨天告诉记者,老师有一辆代步的富康车,学生们戏称这辆车叫“非遗调研车”。每年暑假,老师就开着这辆车出去搜集藏品,不到10年时间,车子已经跑“垮”了。

  每一件藏品都得来不易

  叶洪光的传习馆里有一件黑色的粗布衣服,边角已经有些发白,可叶洪光却把它撑得平平整整,摆在入口处。“别瞧不上它,为了它,我可是花了很大功夫。”叶洪光说,这件衣服是去年暑假从贵州淘回来的,据说是苗王穿的。山里不通车,叶洪光走了一整天才到主人家。他见到这么件衣服兴奋不已,领口漂亮精致的打籽绣一看就是有身份的人穿过的。衣服的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妻,死活不愿意“割爱”,说是祖上传下来的,曾经有外国专家上门,出价2万都没有卖。叶洪光磨破嘴皮,并翻出所有资料证明自己的身份,表示买这件衣服是想带回去教学研究和传承艺术,主人依然有些犹豫。叶洪光看见主人家里有很多废弃的绣片,他细心将所有绣片整理好,承诺用这些绣片改造成新衣新包寄回答谢。连续3天,叶洪光每天都上门,陪夫妻俩聊天,干家务活,慢慢地,他们成了朋友。叶洪光留下1万元钱买走了衣服,临行时,主人还杀了一只鸡款待他。回校后,叶洪光一诺千金,将废旧绣片搭配真皮做成包包,寄给主人,对方拿到集市上,很快被高价抢光。

  住在云南洱海边的老太太吴敬是个民间收藏家,收藏了很多民族服饰。叶洪光刚工作时,两人就成了朋友。每年,叶洪光都带学生去拜访老太太,老太太也会将新收藏的绣品和叶洪光分享。老太太有个百宝箱藏在阁楼的床板下面。有一年,老太太将床板搬开,给叶洪光展示她淘到的一件造型别致的苗服。百宝箱里套着小箱子,小箱子里压箱底的是一件云南彝族的锡衣,上面绣着锡片,裁剪十分考究,据说有几百年了。叶洪光游说好友卖给他,遭拒。又是一番软磨硬泡,老太太实在被磨得没了脾气答应了。叶洪光花5000元换回了这件衣服,老太太还送了他一双带绣样鞋套的“三寸金莲”小脚鞋,同样也是压箱底的宝贝。回学校后,国家“外专千人计划”、武汉纺织大学俄罗斯院士库茨米切夫·维克多看到这件锡衣,研究了好几天,大叹中国刺绣裁剪艺术“博大精深”。

  只要碰到喜欢的衣服和绣品,叶洪光不怕山高路远,不在乎花多少钱,都一定要买回来。今年暑假,他买了五六件衣服花了20多万元。“我眼光越来越高,这样的衣服越来越少,价格自然高了。”有一天上午,他就花了10万,几乎是他近一年的工资,用学生的话说:“老师遇到喜欢的织锦或衣服,花钱如流水,眼睛都不眨的。”

  对家人觉得亏欠太多

  叶洪光对绣品的偏爱近乎疯狂。为搜集绣品,20多年来,他所有的工资、奖金,课题经费全部花在搜集展品上。为了淘“宝贝”,他连命都豁得出去。

  一年暑假,叶洪光找绣品从新疆到西藏,有一段无人区,他买了20多个馕饼充饥,晚上就在车里睡。一周后,馕饼比石头还硬,叶洪光也是胡子拉碴,脸没洗,衣服没换,连夜赶路,走了7天才走出去。回家时,6岁的儿子果果没认出他,以为是坏人吓得大哭,让叶洪光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叶洪光带着一个当地向导沿着澜沧江山路走,旁边就是万丈深渊,车到半山腰时突然爆胎,前轮离悬崖不到1米远,两人都吓出一身冷汗。平常在城市换胎几分钟可以搞定,可严重的高原反应让叶洪光浑身无力,千斤顶也坏了。他和向导搬石头垫车子,忙乎了两三个小时才搞定。

  在恩施来凤、走滇藏线时都遭遇过泥石流,山上掉下来的碎石把车身都砸了几个小坑,叶洪光现在回忆还心有余悸。

  “倒不是怕死,就是觉得很亏欠家人。”叶洪光说。别的同事暑假都是带孩子到处旅游,可他20年来暑假都在外面。挣的钱也全花光了,家里开支多是妻子负担,他觉得亏欠太多。

  叶洪光的妻子刘忠艳也是纺大的老师,对于丈夫对绣品的痴狂,刘忠艳从起初的不理解变成了心疼。

  “他的衣服都是没有任何牌子的,百十块钱一件,对于吃他要求也不高,他是真正想把非遗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的人。”刘忠艳说。她作为妻子,最大的愿望不是丈夫能在科研和学术上一鸣惊人,而是他出门时保重自己。

  “他是个心里有大爱的人”

  他是刺绣“非遗”的守护者,在学生眼中,他也是个“有大爱”的人。

  研究生魏利粉告诉武汉晚报记者,“光光”教授曾说,他视若珍宝的两样东西:一样是绣品,另一样是学生。

  有一次,“光光”教授拿了两件苗族服装到传习馆,叠得整整齐齐的,教授说这两件衣服是他读书时去少数民族山寨采风,用身上仅有的几百元钱买的。当时买完衣服,连回武汉的车票钱都没有了,最后还是找同学借钱才回学校。

  “像这种纺织织物的服装、绣片非常不好保存,受潮会发霉,阳光直晒会褪色,还得做到防止氧化。”魏利粉说,“光光”教授定期将这些被学生们称作“文物”的衣服在适当的天气下晾晒,防止霉变,再掐着表算时间收回来,一件件挂好。

  “有一次中午,教授太累了,在桌上眯了一会,半小时后闹钟响了,教授迷迷糊糊往外冲去收衣服。他定闹钟是操心那些文物呢。”学生小张插嘴说。

  “光光”教授所有研究生都是做“非遗”课题的,他对学生亲如家人。他记得每个研究生的生日,会买蛋糕给学生庆生,逢年过节会把学生聚到一起请大家吃饭,他还常常自驾带学生到黄梅、恩施、湘西走访传承人和老艺人,用于课题研究,让学生从老绣片、老服装中获得设计灵感,设计“非遗”衍生品,引起社会对“非遗”传承发扬的关注和重视。

  近两年,学校提供场地扩大了传习馆规模,平常每天都有百余人参观,每年国庆期间,每天都有两三车游客前来观赏。对于叶洪光来说,他20多年的付出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报。(完)编辑:韩天宇




严正声明:
1、本网所有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旨在为网民朋友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权益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2、在本网所发稿件凡涉及经济类的信息,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各位网友一定仔细辨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3、本网原创稿件欢迎转载,同时请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及作者。
4、擅自使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