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钢大裁员: 5 万人这样面对新生活
搜狐网2016-04-01作者:admin点击:

对于武钢大裁员的到来,53 岁的张玉不是没有思想准备。

在财会部门工作,张玉对行业的下行有直观的感受。但她没想到这一天来的这么急、这么快,连自己也被卷进去了。

" 我想武钢这么大,下坡的时候总还有一个缓冲,我可以坚持到退休应该是没问题的,后来突然说不行了,要裁员了,在做那个(裁员)计划,后来就吹风出来,按年龄一刀切 ……"

面对去年 12 月开始的武钢大裁员,多数武钢人都经历了和张玉一样的心理冲击。

以武钢为代表的国企庞然大物,从新中国的功臣、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辉煌,到如今决心甩脱沉重负担,时代和政策几度变迁,几代人命运因此被改写。

这不是第一次有人离开,也不是最后一次。离开钢铁王国之后,他们何去何从?

 

 

武钢 5 万人大裁员:离开钢铁王国之后(图)

 

南干渠游园招聘会现场

跌落 2016 年 3 月 25 日,春光明媚,武汉青山区南干渠游园门口,一场 " 助推武钢转型发展大型招聘会 " 正在进行,现场有锣鼓队助兴。但转了一圈的张玉失望地离开了。

" 这不是作秀吗?"53 岁的张玉委屈到眼圈都红了。

招聘会计的本来就不多,而且还不是真心实意的。有家企业写着招聘 2 名工业会计,收入是 4000 到 5500 元,工作地点又在青山,张玉觉得自己专业对口,非常合适,上前一问却被告知 " 我们这个位子上本来就有人 "。

3 月 19 日武钢体育馆那场更大的招聘会张玉也去了。媒体报道中,武钢工人穿曾引以为傲的黄色制服求职,令人唏嘘。

那一次张玉更认真,和两个下岗同事将十几个招聘会计的信息抄写在本子上,一家家问过去,又一家家划掉。最终一个也没剩下。

怕企业嫌自己年龄大,张玉故意将自己说小了一岁。开始还有些信心,向对方介绍自己的条件,说我们是武钢下岗的,你是不是需要?对方回答要 35 岁以下的。

连问了几家,有的看到她们是女的,就说招男的,有的说已经招满了,想填信息就留一个,有的明确告诉她们,本来就不需要招人。

不服气的张玉还跟招聘方理论,说这就不是针对武钢下岗职工的招聘。我们做会计的又不是体力劳动,年龄大点更有经验,为什么不要我们?

这辈子哪受过这种气?张玉近乎哽咽,离开武钢前,她已经是武钢股份经营财务部门的干部,身担重任,受到尊敬。

如今,她的骄傲一落千丈。

" 我学的是工业会计,在武钢工作也三十一、二年了,各个岗位都搞过。我自己得过的荣誉也不能拿出来给你看,但领导对我的评价还是很好,这次我们是一刀切,不论工作的好坏、工作年限、做的贡献,都不管,按年龄一刀切。"

2015 年 12 月,武钢开始动员临近退休年龄的员工提前退休。为公平起见,离退休 5 年内的,按年龄大小一刀切。张玉原本可以在 55 岁退休,现在要提前 2 年。

还有事业心的张玉很不甘心,已是业务骨干的她本希望在武钢圆满退场。

但大势所趋,收到通知两周后,张玉签署离职合同," 自愿 " 居家。一个部门 100 个会计有 30 个被裁。

下岗后,武钢按每个月 2300 元保底支付退休前的工资,扣去社保,张玉一次性拿到了三、四万补偿,但因为张玉曾经是干部岗位,工资福利都比一般工人高,被裁后的落差显然更大:" 现在物价飞涨,一把白菜都五六块钱,这个钱肯定是不够的,生活质量会下降。"

经过烦躁、埋怨期,过完年,张玉开始调整心态,重新寻找工作。本以为自己有一技之长,工作劲头也还很足,找工作却并不顺利。

受到打击的张玉更加怀念武钢的生活。

 

 

武钢 5 万人大裁员:离开钢铁王国之后(图)

 

招聘会现场求职者年龄偏大 子弟、跳龙门

父母是武钢元老,自小在红钢城长大,张玉就是曾经被武汉人羡慕的 " 武钢子弟 "。

有父辈打下的基础,又生逢武钢的黄金时代,第二代武钢人曾是最幸运的一代,从年龄上也是这次裁员主要波及的群体。

张玉的童年是在武钢的职工宿舍 " 红房子 " 度过的。回忆往昔,她不禁露出笑容。

这片以街坊区分的红砖建筑,是 1958 年由苏联专家指导所建,从空中俯瞰,正好是大大的红双喜。

红房子冬暖夏凉,地下室是童年最好的游乐园,炎热的夏天,居委会老奶奶组织大家在此乘凉,下棋、看娃娃书,喝自产的盐汽水。

武钢是个自己自足的小王国,有自己的学校、医院、发电厂、快餐公司甚至饮料品牌。" 只要你想到的我们都有。"

同一时代的其他武汉人可能还在做 " 八大员 "(汽车售票员、服务员、吧台员、理发员等),武钢人是国企员工,工资稳定、福利好,分房,找对象都只找武钢的," 根本看不起外面的人。"

在武钢最辉煌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张玉考入培养高级人才的武钢干部管理学院,毕业后进入武钢,前途光明。

在这里干到退休、养老,度过圆满一生是她可期的未来。直至遭遇大裁员。

今年 60 岁的老谢则曾靠进武钢跳了 " 龙门 "。上世纪 70 年代,武钢产能扩大,对外扩招。1976 年,在湖北黄梅县当知青的老谢因为表现突出,被选派进武钢。

重返城市的老谢赶上了不少好事。" 那个年代,铁路,长江航运,武钢,是三大铁饭碗。" 老谢端上了铁饭碗。

从学徒做起,三年后,老谢被安排在检修部门,维护武钢的电力系统。那时的武钢虽没有如今的气派,青山区还只有一条和平大道,两条公交,但和年轻的同事一起住职工宿舍,上食堂吃饭,领免费电影票看《英雄儿女》是老谢最美好的回忆 ……

1984 年老谢结婚,武钢分了住房,面积不大,两家一户,属于 " 团结户 "。但那个年代还没有买房的概念,也无需攀比。

2000 年,老谢一家赶上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搬进 80 平米的两室一厅。

他们这一代人的子女则在武钢从幼儿园读到中学,几乎不花钱。考上武钢职业技术学校或者武钢干部管理学校后可以直接派入武钢。加上顶职的、凭关系进的、进入附属行业的,青山区一大家都在吃武钢饭的比比皆是。

2015 年底,还有 4 个月正式退休的老谢也收到劝退通知。他没有太纠结,毕竟自己损失不大。

但还有好几年退休的同事就意见更大。" 居家 " 工资要少拿一半,上班当电工一天也就工作 2、3 个小时。

" 家有武钢,心里不慌 " 曾是武钢人的骄傲。如今,武钢已不堪重负,钢城的独立王国格局或将被打破。

 

 

武钢 5 万人大裁员:离开钢铁王国之后(图)

 

昔日红砖房已被改造、拆除钢城 青山区因武钢而兴,又被称为 " 武钢区 "。庞大的厂区因衣食住行衍生出五脏六腑,俨然独立小镇。

曾经一度,青山在武汉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有钱任性。媒体报道,当年的青山人是率先买上家电、戴上墨镜的潮流引领者。KTV、麻将馆等娱乐场所也很密集。

如今,走进青山区,却觉这里比武汉其他地区慢半拍。路边小店冷冷清清,专为武钢人打造的两座大型综合商场也人烟稀少。

青山居民区的南干渠公园,是武钢人的聚集地之一。记者走访碰到好几个笑着自称 " 被武钢抛弃的人 " 聚在一起遛狗。

" 博美 " 夫妇双双下岗,丈夫是武钢运输部的车间主任,所属部门是这次裁员政策的试点,去年 7 月份就已签署了 " 离职 " 合同,现在在公园里打零工。妻子是大集体员工,年纪大又没有技能,又不愿意离开青山区,只能去超市做做兼职。家里还有两个高中生,两人打算节约开支,锻炼身体,撑到退休," 最怕国家延迟退休。"

" 泰迪 " 大哥祖籍东北,曾是武钢印刷厂工人,当年父亲带了一个施工队来援建武汉,原计划待十年,最后死在这里,后代都成了武钢人。

老武钢人来自五湖四海,当年他们的去留也影响了后代的命运。

" 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个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 上世纪 50 年代,国家主席毛泽东喊出这句口号后,全国开始了大规模钢铁工业建设。

1955 年 10 月,武钢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原本是荒山野地的青山地区逐渐崛起生产规模居世界第 4 的特大钢都。

1958 年,武钢正式建成投产,数万人从东北、河南、河北、湖南、湖北等地来到武汉,支援武钢。

今年 76 岁的老张就是那时从湖南偏远山区来到武汉的。竹子、泥土与稻草堆砌的房子是他对武钢的第一印象。每逢下雨,屋内的积水总是和屋外的一样多。三年学徒,没有工资、没有娱乐,只有吃不饱的感觉,同县来的小伙子嫌苦,都回老家了。坚持下来的老张笑到最后,作为元老在武钢退休。而同乡至今还没走出山区。

和老张一样的老员工都已经退休 20 多年,极少数人落叶归根,选择回了老家。大多数在武汉青山一角过上打牌、逛公园、聊天、发呆的养老生活。第一代武钢人南腔北调,到第三代才失去乡音。

退休后的他们依然见证了武钢的产能狂飙。曾经,工人们完成任务量,还能收到超产奖。这几年,却出现福利减少,工资降低,核心工人被转岗分流等现象。

三年前,武钢就被报道为应对行业寒冬而曾转型养猪、养鸡、种菜。为安置冗余劳动力,还曾将陆续派遣 300 余名职工,去其他企业或单位就任协警、保安和物业等岗位。

然而这些都无法遏制下行的大势。由于钢材市场持续低迷,根据武钢股份日前发布的公告,预计 2015 年度亏损 68 亿元左右。

这样的钢城越来越落后于外面的世界,对年轻人已经失去了吸引力。

 

 

武钢 5 万人大裁员:离开钢铁王国之后(图)

 

青山区的年轻人不再像父辈那样渴望进武钢

逃离武钢的年轻人

2006 年,刚入职的李解和同学被带领参观武钢。路过锅炉班,一个老年工人冲他们咆哮:还来这个厂干嘛?赶快走,都是骗人的,都坏掉了 ……

如今回味锅炉工的 " 疯话 ",仿佛别有深意。

和李解同批进武钢的 10 个大学生,早已陆续离开。李解也在入职 2 年后正式辞职。事实上,进武钢只是他当年准备考研期间拿到的保底 Offer。作为一类理工院校毕业生,找到其他工作并不难。

李解的同期,有的进入了汽车公司,有的出国,有的因进入高铁行业事业一路上升。李解自己则跨行进入媒体,再次遭遇传统媒体衰退,面临又一次转型。

但他并没有后悔离开武钢。当时,武钢还没有走下坡路,发起千项技术攻关活动,吸收高学历人才入厂。优秀大学生不仅可以成为有编制的全民制员工,还能享有住房补贴、无息贷款买房等优待。

正式工资拿到手虽然只有 2000 多,但经常能收到 " 超产奖 " 等各种现金奖励,平均下来每月也有 4000 多元。对毕业生而言也算安稳。

但是李解还是不顾家人反对,选择离开了武钢。

国企的沉闷和低效留不住他的心。工作内容单调重复,车间环境封闭恶劣,一千多度高温的金属液体在头顶高悬,粉尘仿佛能渗进肌肤。每天下班第一件事先冲进锅炉房洗澡,进钢厂两年洗的澡比这辈子洗过的澡还多。

更让他害怕的是,未来十几二十年的生活一眼可以看到头,没有上升空间,缺乏挑战。

在老武钢人不解的眼光中,更多年轻人也在主动逃离。武钢第三代子弟除非找不到更好工作,很多已不愿进钢厂。

走访为武钢培养技术工人的武钢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介绍,培养轧钢工人的冶金专业,鼎盛时有 800 学生,这一届只有 100 来人。这几年武钢不招人反减人的消息不胫而走。

大裁员最终铁板钉钉。

2015 年 12 月,媒体曝出武钢集团可能裁员 1.1 万人,武钢辟谣。

今年两会上,武钢集团董事长马国强在人民网访谈节目中公布了武钢大裁员计划,规模之大,令人震撼:" 在去产能这个大背景下,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就是这 8 万人不可能都炼铁、炼钢,那么只能有 3 万人炼铁、炼钢,可能有 4 万人、5 万人要找别的出路,这就是武钢现在在做的事情。"

据《工人日报》报道,武钢本次需要优化的职工年龄在 40 岁至 50 岁之间的占到了 70%,像从事检验工、机械工等这类一线工种的职工占到了 90%。

超过一半的员工要另谋出路,这对整个青山区都影响深远。除了武钢员工,其他吃武钢饭的生意人也都纷纷受累。连水果摊、菜贩都埋怨武钢人收入少了,舍不得买东西了。

武钢人越来越有危机感,但有勇气主动转型的仍然不多,尤其是普通工人。采访中多人承认,缺少技能、国企的 " 圈养 "、年龄偏大,让他们失去了竞争的能力。

被动踏上求职路的张玉指出,很多人宁愿 " 赖 " 在武钢,心存侥幸:1997 年国企改革那次,武钢也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但之后武钢一路上行,留下的员工工资翻倍。

但她隐隐觉得,这次不一样了。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热点新闻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