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八百年的楚脉,四面都有大山阻隔,中间密布大江大湖大河,有泽国气象,养成了楚人远山近水的思维。古人对于名山大川一贯存在敬畏感,祭祀山川成为官民的责任和习俗,周宣王出征,更是重视祭祀,逢山祭山,逢水祭水。北方的民族,或者来自北方的统治者,热衷于祭祀名山,比如对泰山的祭祀和封禅,是很多王朝所必须的盛典。北地的祭祀,虽然也祭祀“川”,但是祭山多于祭水。而楚人,正好相反,喜祭水而不喜欢祭山,因为相对于艰阻难移的大山而言,狂放而文艺的楚人,则更加喜欢灵动活泼的水。
有学者说:楚国八百年,始终摆脱不了“遇山则止、遇水则活”的魔咒。在楚国最为强大的时候,也是奉行向北防御,向南发展的战略,这大概是楚人恶山喜水的性格使然吧。屈原的《楚辞》中,非常明显地表达了这样好恶分明的山水观。屈原在宫廷的内斗中,被人佞构陷害,身心俱疲,选择一死了之,所选择的自杀方式也是“水死”。水死是古时楚人自杀的普遍方式,因为在博大精深的楚文化里面,在楚人的骨血里面,“水生水归”观念根深蒂固。因为楚人认为,我们一切生命的起源,都来源于水;当我们死去时,一切又复归于水。我从水中来,还复水中去,这是最自然和最符合“天道”的事情。 有一种坊间不是“学术”的说法,说楚国的最终失败,与山水无关,而是应了“顺流者一天下”的魔咒。中国数千年的征战史,多少王朝的更替,最后取得胜利而统一中国的,都是从北向南打。而从南方往北打的,最终都没有成功,半途而废的居多。比如说周武王灭商纣,是从西北打过来的;秦嬴政灭六国,统一中国,也是从西北打过来的;刘邦灭秦灭西楚,也是如此;还有蒙古灭宋、满清入关,等等莫不如是。即便是我们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也是从西向东、从北向南,一路打过来的。以此规律看楚国,楚国的失败与被灭国,有山水的因素,也有自然的法则在其中。 楚地多狂人,狂人是要有资本的。所谓狂人,无外乎有两种。一是真狂士,有大智慧大本事者,狂傲不羁;一种是假狂人,哗众取宠而已。真狂士总是命运多舛,没有好结局,要么被人整死,要么自己受不了“水死”。不过真狂士也有好结局的,就是隐士。惹不起躲得起,竹林草寮,顺遂天道,享受安宁,一生何求?而假狂士随处可见,到处显摆逞能,老子天下第一,上恭下倨,唯恐天下不乱。这种假狂士,得的好处总是最多,也最为实惠。楚国之衰亡,真正的原因,正是真狂士不见容于朝,隐的隐,走的走,死的死。而假狂士顺势得道,尽干些佞陷打闷棍的事情。这样的楚国,不灭才是怪事。
刘保昌博士在《宛若太极——荆楚文学精神》的演讲中,感叹地说:当一个王朝容不得忠臣烈士的时候,再好的山水,也难以挽留覆灭的脚步。曾经如此强大的楚国,正是毁灭在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