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
武汉新市民网2017-03-18作者:潘和咏点击:
      酒醒时,总是在拂晓之前,于是再也睡不着觉,梦中的那些美好或者恐惧,都成了遥远的碎片。肚子总是在这个时候饿了,躺在床上听腹中咕咕的叫唤,拍拍圆鼓鼓的肚皮,想些杂七杂八的心思,还有那些逝去的岁月和人事,忽然想唱一曲白朴的《阳春曲·知几》:“知荣知辱牢缄口,谁是谁非暗点头。书丛里淹留。闲袖手,贫煞也风流”。
      “知几”是最难的事情。啥叫“几”?就是事物隐含的些微征兆,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当然,“几”也有关键和重要的涵义,是事物要发生变化的关键节点,只不过还没有浮现出来。能“知”这样的“几”,是一件了不起的本事。可惜世上红尘太多,能做到凡事知几,预测和了解事物发生变化的关键与先兆,很不容易。古人很早很早之前就明白这个道理,《易经》中说:“子曰:知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正因为知几难,难于“吉之先见”,只能靠死办法:“牢缄口“、“暗点头”,无可奈何地不说话、不表态、不管闲事、不论是非,才能在潦倒多艰的生命中保持开心快乐。
       以前有一本书很畅销,书名叫《谁动了我的蛋糕》,大意是讲要从奶酪的变化,看出未来的祸福,提早做好应对的准备,免得事到临头的时候措手不及,颇有些“知几”的意思。“张良辞汉全身计,范蠡归湖远害机。乐山乐水总相宜。君细推,今古几人知。”张良比韩信聪明,知道功成身退是“乃全汝躯”的唯一办法,而韩信不知道这个道理,结果枉丢了卿卿性命。范蠡比文种们聪明,黑夜里翻山过海,一走了之,“范爷”才能变身为“财神爷”。这个道理,古往今来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参透?冤死的那些家伙,都是被鬼迷了心窍。
       也是白朴的《阳春曲》中,有一个女子就看得很透。“笑将红袖遮银烛,不放才郎夜读书。相依相抱取欢娱。止不过迭应举,及第待如何?”这是一个现实的女子,如此美好的夜晚,怎能落红虚度,不如今日有酒今日醉,不误片刻欢娱。才郎的身后总有一个好女人,寒窑中郎读女织,盼着一朝金榜题名,能从糠箩箩跳进米箩箩,这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心灵鸡汤”式。但是这个奇女子就不,她满足于相依相抱的欢娱,“及第又如何呢?”不稀罕。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喜欢。“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多好。
       “知几”也要有点限度和机缘,太敏感或者过于聪明,把事情看得太穿,那就不好玩了。于是郑板桥就说“难得糊涂”,这是“知几”的最高境界,是大智慧。智慧人人有,洞察、觉悟和装糊涂,才是大智慧。佛学讲“四圣谛”,也就是苦、集、灭、道,第一谛就是“苦”。人生有八种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五阴炽盛苦。苦是苦,乐也是苦。“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其实看得太穿,才是可笑的世人。许多的冤家孽缘、怨恨憎恶、仇恨厮杀、互设害机,旁边的明眼人看得明明白白,只笑不说而已,有意思吗?这叫自寻烦恼。
       半夜起来读书,就这么点收获,但也知足。读书读饿了,下一碗鸡蛋面,整一点辣酱,有滋有味得很。这样的日子,帝力于我何有哉?知几矣。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热点新闻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