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门益善坊:老板善行,让二十余名“店员”自愿零薪酬
来源:荆门九派通融媒体2025-04-17作者:吴东来 许筱畅点击:
        荆门益善坊以“家人食用”为标准采购食材;二十余名“店员”零薪酬;“店长”每天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盈利几乎全部捐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4月11日。凌晨三点四十,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街道,时华梅小心翼翼地起床、洗漱、出门,“爱人和小孩还在睡觉,尽量不打扰他们”。连关门的声音都如羽毛轻触。
 
       四点,时华梅驾车依次接上王南早、刘静珍、张芹、秦顺香,这四位伙伴平均年龄超过六十岁。四点二十左右,众人抵达位于荆门市东宝区龙泉街道的益善坊中辰店,开始揉面蒸馒头、包包子。屋外偶有汽车驰过,打破昏黄路灯下的寂静;室内蒸锅不时溢出热气,“老伙伴”们的笑容愈发温暖。
 
    六点,中辰店打开临街大门,新老顾客带着善意和好奇的微笑买上几个馒头或包子。他们有些是绕路而来,匆匆离开,还要赶往最近的公交站。
 
      七点,轮班“送货员”王萍萍驾车赶到中辰店,接过装在保温箱里的面食,送往位于东宝区泉口街道的益善坊金虾路店,交给守店的盛付亮、王艳芝,这里已经有老顾客等在门口。中辰店有厨房,金虾路店只有门面。送完货,王萍萍赶去上班。
 
 
     七点半,时华梅的爱人谢敦送女儿上学后赶到中辰店,一进门赶紧系上围裙帮忙揉面。
 
      九点左右,第一批馒头、包子收工。九零后“宝妈”肖会芝、刘欢、吴佩荣、刘德凤等赶到中辰店换班包饺子。包子、馒头当天在两个门店销售,饺子一般冷冻后论斤售卖。
    
      九点半左右,时华梅离开益善坊,赶往位于东宝区龙泉街道的荆门市志愿者协会办公室,履行她作为该协会秘书长的职责,协调近期将要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午,她抽空休息了一会儿。
 
     下午,众人分工,查看库存、采购食材、制作面食、打扫卫生,外卖小哥邓文斌帮忙给订购顾客送货。
    
      晚上,和面、准备馅料,为第二天做准备。
 
      忙完这一切,时华梅到家休息时已快转钟。
 
      次日,一切重复。
 
      这是自2024年12月以来,益善坊志愿者们的日常。这期间,成员有增有减,目前已经形成了“核心成员12人,流动成员8人左右,日常每天约20人”的团队。
 
       中辰店的房子是志愿者陈智免费提供的;金虾路店的房子是时华梅的朋友低价租的;购置设备器材的钱是时华梅自己垫的;生产、运输、销售所有的工作全部由志愿者完成,零薪酬!
 
       初心,始于一次遗憾。

       为什么要开益善坊? 
追问之下,时华梅讲述了一个关于遗憾的故事。
   
      2024年10月11日,重阳节。时华梅提前筹备,计划和志愿者们一起走进东宝区栗溪镇、仙居乡等农村养老院,看望那里的老人。她询问老人们的“微心愿”,算过账后发现需要千余元的资金。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最终她遗憾地离开。
 
 
      2024年10月11日,重阳节活动现场照片
  
    “我甚至不敢看他们的眼睛……”时隔半年,时华梅依然有点失落。
 
      2024年11月,时华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开个馒头店,挣钱做公益!
 此前是家庭主妇,后来是全职公益人,没什么经验的时华梅在征得家人同意后,掏出攒了很久的3万余元,开始“做生意”。
 
      2024年12月28日,经过近一个月的准备,益善坊中辰店开业,2025年2月18日,金虾路店开业。
 
       始于遗憾,源自大爱。 
 
      开店,其实有点冲动,

     开店不容易。
 
      刚开始,馒头包子当天卖不完,急!后来订购顾客多,产量跟不上,也急!产量跟上了,找不到人送货,更急!
 
     “整夜整夜睡不着,也忍不住发火,关车门的力气都大些……加上揉面是体力活儿,那段时间浑身疼……甚至想过放弃,但有那么多人支持……后来我老公实在看不下去了,每天抽空到店里帮忙揉面……”慢慢回忆慢慢讲述,时华梅眼眶泛红“上高一的姑娘问‘妈妈你怎么那么忙啊!’我就争取多接送她上下学,车上是母女难得的交流时间……现在看来,开店是有点冲动,但重来一遍,这个店还是会开!”
 
       有人问“既然这么难,为什么还能坚持?”
 
     “因为和志同道合的公益伙伴一起做事情的那份开心;因为坚持做成一件事情然后帮到更多人的那份愉悦;因为很多陌生人的认可与支持”时华梅笑着回应“我个人觉得第一点最重要,你参与进去,感受到了,那种相互认可,相互鼓劲儿的感觉真的很好!”
 
     有人问时华梅的爱人“华梅天天忙这些事,家里都顾不上,你也不说说?” “她干公益的时间比我女儿年龄还长,就喜欢这个,怎么办?她开心最重要,只有支持。”爱人谢敦笑着回应。
 
 
       盈利,那是不可能的
 
       环卫工人,馒头980个、1000个;关爱一老一小走访,馒头200个、水饺20斤、采购物资750元;修缮烈士墓捐款,600元;地震捐款,200元……”
 
      时华梅的账本详细记录着益善坊开业以来的每一笔捐赠数据,百余天时间里,共捐出馒头4100个(计4100元)、水饺165斤(计2475元)、现金1750元,共8325元,这几乎是不算人工工资情况下的全部盈利。
 
 
     两个门店,二十余人无偿帮工,怎么盈利这么低?
 
      “所有的食材,全部是我们自己去菜场选购的。就是当作给自己家里买食材一样去选。比如肉馅,有商户说绞好了给我们送来,他或许是好心,但我们拒绝。”时华梅坚定地说。
 
       好食材成本当然更高,可为什么不涨价?
 
     “市场啥价就啥价,不然别人不会买。现在口碑慢慢出来了,就更不能涨价了。”面对别人的建议,时华梅依然坚定。
 
        有些知情的顾客多给钱,守门店的志愿者总是追上去要退给人家。“做公益我们是自愿的,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不能因此道德绑架别人。面对顾客,还是要提供好的面食。”益善坊所有的参与者都坚持这一点。
 
        王南早大叔几乎每天凌晨四点半都在中辰店里揉面,他最得意的事情是“益善坊的馒头已经在深圳打响招牌了!”春节期间,王大叔购买益善坊的馒头去深圳看望孩子,“孩子尝过后说这就是小时候地道的老面馒头味道,以后要常买了寄给她!”
 
        其实,益善坊是同时在做两个公益项目:低价向顾客提供真材实料的面食;赚的钱一点一滴捐给有需要的人。
 
       每一个馒头、包子、饺子都在去往帮助他人的路上。 个人盈利,那是不可能的! 未来,并无太大野心
 
      会继续坚持下去吗? 你这样每天睡四五个小时能坚持多久? 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这种自我造血以确保公益服务常态化的模式可复制吗?
    
      随着网友和媒体的曝光,益善坊的知名度在荆门越来越高,很多朋友带着善意关心这个小店。
 
      “只要干得动,肯定会坚持。目前正在物色一位懂管理、懂经营的爱心人士来担任店长,毕竟我不专业,当然工资可能付不了太高。我会听劝,店子稳定下来后,尽量让自己的作息规律,毕竟身体垮了啥也干不了。”为了让朋友们放心,时华梅微笑着回应“开这个店的初心不大,至于这个模式能不能复制,我不太清楚。我们没想过要做多大的事业,也没那么强的能力,顺其自然,尽其在我。”
  
      没有“野心”的益善坊其实默默地改变了很多。原先答应下午抽空顺路帮忙集中送货的外卖小哥邓文斌,现在每天只要有空就过来,绕路也送;市民黄家芳心疼这群志愿者,经常过来给他们做饭;网友“落雪的小木屋”密切跟踪采访,连续发文为项目鼓与呼;越来越多的市民绕路过来照顾生意;很多顾客给出“优化口味、增加产品”的建议……
 
       后记:在与时华梅沟通时,她专门强调“其实我们现在每周有休息一天,但是会提前告知顾客。”她还叮嘱“不能只写我呀,其他伙伴都很辛苦都付出了很多,有好多人在支持我们……”
 
       看着她发来的信息,脑海中浮现出那张从没画过妆但收拾得很干净的脸,眼睛充满血丝,略显浮肿,永远带着腼腆的微笑。
 
       总有一些人,柔弱却坚毅,热血且执着。
 
 
 (撰文//吴东来 许筱畅 熊佳伟)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热点新闻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