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深圳市分行“你好新市民”服务计划出炉
南方都市报2022-06-02作者:卢亮点击:

          当“新·深圳·人”遇到了“新市民”,会开启什么样的社会新景观?今年以来,多个顶层设计的政策文件异曲同工,“新市民”概念瞬间出圈,成为“网红”热词。3月4日,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一幅针对新市民金融服务的画卷徐徐展开。

    对于深圳这座移民城市而言,既是新市民群体的沃土,也对银行业服务好城市建设和治理、配置金融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更是深圳金融行业的一次“集体赶考”。

     作为“赶考者”,工行深圳市分行日前正式发布《“你好新市民”——“新·深圳·人”2022年新市民服务计划》,立足金融服务和人文关怀两个层面,增强新市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那么,面对“深圳人身边”的银行,我们该如何解码这份来自国有大行的时代答卷?深圳各界又该如何聚焦共建共治共享,激发深圳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让新市民金融服务生态蔚然成风?

同频共振:

整合资源融通百业,八大维度覆盖新市民金融服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推进,数以亿计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就业就学,并逐步融入当地成为新市民。金融服务新市民作为必修课,吸引着各路金融机构的“各显神通”。

    众所周知,深圳作为一座移民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每年吸引着数十万心怀梦想的新市民来深安居乐业,并用智慧和汗水在深圳这片奋斗沃土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时,如何在政策的护航下,深刻洞察深圳新市民群体的需求,破解金融服务的痛点,成为当务之急,亦是初心所在。

    对此,工行深圳市分行相关人士解释初衷时表示,新市民群体初来深圳时,面对工作、生活、社交、心理等方面的系列变化,存在因广大社会主体对其关注度不高、需求发掘不足、关心关爱不够及时有效,导致该群体身份认同感较低、城市归属感较弱的问题,不利于进一步激发深圳城市治理的内生动力。

     面对以上问题,在深圳银保监局的指导下,工行深圳市分行将发挥优势,以金融服务为抓手,以银行融通百业的体系为支撑,整合全行资源,在不断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服务外,立足“新·深圳·人”平台,采用“金融+传媒+”的模式,推出《“你好新市民”——“新·深圳·人”2022年新市民服务计划》。

      按照部署,该服务计划将广泛连接政府、主流媒体、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逐步打造新市民服务生态,立足金融服务和人文关怀两个层面,从生活、便利、创业、幸福、精神、文化、公益、社交八个维度不断加强对新市民群体的服务力度,增强新市民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与监管层的指导思想同频共振,一脉相承。

高端站位:

“金融+传媒+”创新模式,赋能新市民金融服务新生态

     传承特区精神,心怀“国之大者”,工行深圳市分行一直先行先试。

      与国家“新市民”的概念遥相呼应,工行和主流媒体在多年前早已有了顶层框架,折射了远见和站位。

       2016年,工行深圳市分行首次提出了“新深圳人”概念,目的是致力于为新入户深圳的大学生、随迁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等新市民群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2018年9月,为更好宣传深圳城市形象,展现新时代深圳人的精神特质,助力构建共享、共建、共治社会治理格局,工行深圳市分行联合深圳广电集团、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共同启动“新·深圳·人”平台,通过一系列活动打造社会热点话题,弘扬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深圳声音,服务深圳经济和社会建设。

        首创“金融+传媒+”生态合作新模式,是该平台最鲜明的创新特质。那么,何谓“金融+传媒+”?对此,相关人士解释,“金融”通过资金连接广大企业市民,为其“通筋活络”,增添活力;而“媒体”作为最重要的信息平台,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在精神文化推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深圳·人”平台便是通过“金融+传媒+”强强联合,发挥融通四方、赋能百业的特质,构建“金融”与“传媒”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共同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同时在原来深入人心的“来了就是深圳人”城市秉性基础上,更助力汇聚深圳精神。

       据业内人士观察,经过4年的探索成长,“新·深圳·人”在社会影响和城市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做出了诸多有益贡献。

      来自官方的姿态,也肯定了此番探路。2021年,“新·深圳·人”项目获得“2020年度深圳市金融创新奖三等奖”,逐渐发展为由政府、企业、市民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城市精神文化IP,做出一个可持续打造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新IP。

服务解码

为有源头活水来:新市民服务计划之金融服务篇

       按照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指导思想,要扩大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新市民创业就业;加强对新市民创业的信贷支持;加大对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等。

     ◎关键词1:生活 聚焦新市民日常生活,从住房、出行、消费等方面,帮助新市民获取知识信息。按照计划,工行深圳市分行将面向来深新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和进城务工人员分别发行“工银新锐卡”和“工银新市民卡”两张专属借记卡,打造新市民身份识别和享受特定权益的载体。同时,持续为符合购房政策的新市民提供贷款绿色通道,加快审批流程效率并开通线上抵押及线上预约还款流程,并加强各类保障性住房融资业务金融支持。

     值得留意的是,工行深圳市分行将制作“新市民电子手册”,让其成为指导新市民来深生活和就业创业的“网红电子书”。

     ◎关键词2:便利 提升基础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助力新市民在深圳更好地安居工作,是增强新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切实有效的措施。

       在产品服务上,工行深圳市分行将提高线上金融服务体验,针对新市民集中的企业,提供线上批量申请借记卡等金融服务的交互体验;建设手机银行“新市民服务专区”为业务办理提供便利。同时,拓展业务办理渠道,并推广农民工工资银行保函等金融产品。立足“新·深圳·人——工行驿站”,在已实现落地工行网点办理的340余项政务服务基础上,持续推动“智慧政务办理银行”建设。

        ◎关键词3:创业 新市民是带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力量,而创业和就业便是他们来到城镇后所面临的难题之一。对此,工行深圳市分行将持续提升线上产品多样化和金融服务质效,重点围绕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物流业、进出口、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市民经营主体聚集的行业,为新市民在深经营的小微企业提供线上化、免抵押的信用贷款服务。

      ◎关键词4:幸福 新市民的生活幸福不仅包括其自身的就业创业、立身安家,同时也要针对“一老一小”,助力新市民的父母、子女更好地养老和接受教育。

     按照规划,工行继续参与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建设;深入探索与人社部门在养老金代发等领域、与民政部门在高龄补贴发放、社会公共资源权益方面的合作。关注新市民子女合作高校的业务需求,包括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市民子女就学提供助学贷款等具体内容。

此心安处是吾乡:新市民服务计划之人文关怀篇

按照中国银保监会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城市建设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聚焦人民对物质文化、健康安全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强化工作举措,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助力城市绿色化、智慧化发展,提高城市建设和治理水平等。

      ◎关键词5:精神 “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是深圳精神的要义所在。只有让新市民深入理解深圳精神内涵,才能更快地融入深圳。对此,工行深圳市分行将组织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专项行动,在重要时间点将金融产品和温暖服务送进新市民较为集中的社区、创新创业基地、产业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提升新市民精神归属和城市归属。

    同时,联合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发起“新市民画像调查”,为相关部门出台针对新市民的政策或服务提供参考。

     ◎关键词6:文化 加强新市民对于深圳城市文化的认同也能帮助新市民更好地融入深圳。因此,在产品服务上将加大新市民产品和服务的宣传和礼品回馈力度,让新市民在享受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获得讲座、网课、书籍、电影等文化领域的礼品回馈,持续强化文化浸染和熏陶。

      ◎关键词7:公益 持续推动“新·深圳·人 深圳第一响应人”项目,邀请新市民客户代表参与到相关应急技能培训中去,普及和提升新市民自救、急救、避险技能,鼓励新市民参与到深圳公共安全社会化治理中来,增强新市民的城市参与感和归属感。

      继续开展“‘新·深圳·人’ 来深第一课”公益系列课堂等公益服务类项目;做好3·15、金融知识普及月等重要时间节点的新市民知识普及教育,帮助新市民抵御金融风险。

       ◎关键词8:社交 帮助新市民在深圳建立“朋友圈”,更好地融入深圳生活。开展新客开卡有礼活动,邀请新市民开立银行户、数字人民币户、体验动交易等金融产品抽取盲盒礼,开展“邀请新用户有礼”活动,适时推出微信立减金、刷卡立减等优惠活动,提供消费支持。

深圳观察

融通百业的天然属性,如何绽放金融能量?

      新市民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新梦想,他们是城镇化进程中较为活跃的群体。而银行作为融通百业的金融机构,则是一座天然桥梁。如何理解“新·深圳·人”背后的金融逻辑和工行动能?一方面,工行具有良好的品牌公信力、技术创新力,可以通过与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以全市140余家线下智能网点、3000多万雄厚的客户基础和丰富的线上资源为触角,紧密连接政府、企业和市民三端。另一方面,作为扎根特区成长的国有大行,工行始终与特区共命运、同成长,践行为客户创价值、为社会做贡献的企业使命,将自身经营发展融入深圳改革开放大格局,也有义务、有责任去团结各界力量,一起参与到城市治理和服务民生中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展开全文

猜你感兴趣

热点新闻

  •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