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门前,有一个小小的庭院。之所以说是“小小”,是因为面积不大,大约不到30平方米。也不精致,属于比较粗犷和方方正正的那种。庭院中种了几株菊花,秋天菊花开时,满庭花香,红白相间,偶尔夹杂几朵黄色小花,给小院平添一些生机和热闹的气氛。春夏时节,在庭院中种下葫芦和南瓜,现在葫芦和南瓜生长得出奇的茂盛:南瓜的藤蔓沿着平地延展,长满半边院子。葫芦的青藤向上生长,沿着铁栅栏拼命向上攀援,一眼望去,老屋被掩映在这些可爱的绿色中间。
老屋是名副其实的祖屋,古老而朴素。现存的原始契约记载,老屋是清朝光绪二年,也就是公元1876年,太老爷爷从一户人家手里买过来的,距今已经有142年的历史,先后有五代人生于斯长于斯。当初买下这座土砖宅子的时候,顺带买下了卖主家的菜园、猪圈、稻场,还有一处竹园和一个石头碾子。据上辈人讲,太老爷爷本是一个大户人家的破落子弟,投亲靠友来到这里当佃户,租种人家几亩薄田,靠着辛勤劳作和有些过分的节俭,积攒了一点余钱,开始买房置地,才有了我们心爱的老屋。 老屋本来没有院子,前后两进,前面一进三间,后面一进明三暗五,中间有一个天井和一个厨房,算是比较宽敞。外墙和隔墙是砖石结构,后面一进的门楣和面墙,则是比较讲究的木格,上面镶嵌和雕刻了很多花鸟。木格上用白色的纸糊了一层,很有些古老的味道。可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屋翻修时把糊纸的木格墙全部拆了,用土砖墙取而代之。 儿时便羡慕人家的院子,“庭院梦”做了几十年。有两篇小说更加深了我的“心理暗示”。一篇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那篇著名童话《巨人的花园》,一篇是古华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的《爬满青藤的木屋》。这两篇小说的意境,特别是描绘花园和木屋的文字,深深刻印进了我的脑海和骨髓。花园、孩子、爱,青藤、木屋、晨鸟,这样美妙的场景总是眼前晃悠,成为一种生活的目标。于是在十年前重修老宅时,终于有机会腾出地儿,弄了一个小小院子的院子。 老屋是既往的乡愁,庭院是心灵的放飞。黄昏时搬一把木椅,静静坐在青藤之间,微风吹来,吹得青叶沙沙作响,看夕阳慢慢落下西山,天空映得通红。摇一把蒲扇,逗一逗脚边卧着的狗,看着远处自家的青山林丛,胡乱想些心思,偶尔对着门口池塘的点点波光,来上几句“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大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好心情。 爬满青藤的庭院,是老屋的一部分,就在老屋的门口。享受和爱我的老屋庭院,爱那些花草与藤蔓,还有所见的黄昏、归鸟、池塘,以及一切,好心情就会随之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