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讯(姚泉名)3月25日至3月27日,武汉市社会服务项目《武汉竹枝词史话》项目组赴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就长阳民歌、长阳竹枝词开展了历时三天的学术考察,深度调研武汉竹枝词文化的荆楚文化基因。
荆楚地方民歌孕育了荆楚文化艺术,竹枝词这一脱胎于民歌形式的文学体裁与荆楚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张良皋《巴史别观》的相关研究,春秋战国的文化楚域,涵盖地域广泛,其中就包括巴渝地区。长阳是荆楚文化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被有关研究者誉为“竹枝词故里”,地方竹枝词创作研究代有传人,成就卓著,其对于荆楚文化的传承作用不可替代。项目组考察得到了长阳诗词楹联学会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秘书长林大谟,副会长田昌令、副秘书长覃世清等专家全程接待,就竹枝词文化发源、发展以及振兴等学术课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进行了广泛而生动的学术交流。
艾方山合影
25日晚,甫到长阳县城,顾不上拂去征尘,项目组一行就拜访了县诗联学会副会长田昌令、覃世清,秘书长林大谟。田昌令是长阳竹枝词和“五句谣”的重要研究者和创作者,他向项目组成员赠送了他所作的《竹枝新唱》《五句新编》二书。接着在他们的引领下,连夜冒雨拜访了杨发兴老先生。杨老先生现年88岁,是长阳竹枝词的第五代传人。听取了项目组沙月老师的介绍后,老先生非常高兴,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武汉市乃至湖北省的一项重要文化创举,对进一步研究竹枝词史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中华今韵”的重要推行者,杨老先生向项目组的每位成员赠送了由他编著的《中华今韵》一书。
翌日,项目组在田昌令会长的带领下又冒雨踏访了道家文化和巴土文化的富集之地长阳方山,去寻觅巴土文化之源。接着,参观了与清江县城隔江相望的古巴王遗迹——向王寨,并克服已连续步行八小时的疲惫,参观了十里长的“诗画长阳”清江碑廊,了解了当地在传承长阳竹枝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并约访了同是长阳竹枝词第五代传人的陈金祥,就竹枝词创作题材以及艺术形式,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最后,在县文化馆所在地巴人寨,项目组在土家族民俗表演现场,宣传了项目意义,并与艺术家们一起从撒叶儿嗬、长阳山歌、薅草锣鼓等土家歌舞中寻觅竹枝词艺术源头。
项目组成员和长阳竹枝词研究者田昌令(前左五)、林大谟(前左六)、覃世清(前左二)在彭秋潭纪念馆合影
26日,项目组马不停蹄地参观了彭秋潭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彭潭秋纪念馆是项目组此次考察的重点。彭秋潭(1746—1807),名淑,号方山居士,土家族,长阳人,是长阳竹枝词的第一代传人。著有《秋潭诗集》,其中的《长阳竹枝词》堪称精华,书土风,写乡情,笔墨所至,长阳的乡风民俗、山川田垄、地域人文、物产方技均描绘眼前,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杨发兴先生(左)在认真听取沙月会长(右)的项目介绍
武汉竹枝词学会会长沙月指出,此次考察活动卓有成效,在长阳所作的两地竹枝词专题学术交流是竹枝词学界的一大首创,对湖北省区域内民歌风习给予竹枝词文化的影响有了比较直观了解,对武汉竹枝词历史的相关领域有了进一步深入的认识。
(编辑:蔡梨生)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