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文化新动向 >
1200余件地契展示“契约精神” 全国首家地契博物馆在武汉开馆
时间:2018-05-24   来源:长江日报   作者:李翌  点击: 次

武汉新市民网讯:近日,“契约天下——德森艺术博物馆馆藏地契展”在武昌德森艺术博物馆开展,标志这家武汉新增民营博物馆正式开馆。展览展出了1200余件不同时代的地契,据悉,这是全国首家以地契为主要陈列的博物馆。

1200余件地契集中展出

德森艺术博物馆位于中华路57号,1200余张地契陈列在展柜里。该馆馆长韩寒介绍,此次展示的契约文书时间跨度长达300多年,自顺治十年(1653)起至20世纪60年代。契约文书地域范围广,包括湖北、山西、山东17个省、70多个县,其中以明清天下四大商业重镇之一的武汉及清代第一大商帮所在的山西数量最多。

“契约是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发展,私有制和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解决无权转移、债权问题,调整社会关系的法律文书。”韩寒介绍,中国的契约从原始社会后期契约关系的萌芽诞生到现代契约制度的日渐成熟,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

据悉,近年来随着对地契的文物价值认识越来越高,国内也形成了一波收藏热潮,一张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印章清晰具有历史意义的地契,价值往往会高达几十万元。

武汉大学科技考古中心陈官涛教授研究地契多年,他介绍,在国内有博物馆做过地契的专题展览,但如此大批量并以地契为主要陈列的博物馆目前还没有,该馆属于第一家。

地契浓缩了中国土地变革的历史

“每一件地契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些最为轻盈单薄的纸,承载了深刻的历史。”韩寒说,一张地契是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兴衰发展的最好见证,背后承载着诸多意义,目前该馆正在梳理这些地契的文字并挖掘背后的故事。

在展品《顺治十一年三月八日襄陵县税契票》上,摘录了顺治年间处罚漏税的具体例则:凡田宅交易后无税票、无契尾、无印信者,均属漏税行为,依法追罚契价一半入官,充作官饷。在展品《1953年6月12日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徐云山买契纸》中,不仅盖有武汉市人民政府的印章,还盖有时任武汉市市长李先念的私人印章。“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职能不像现在这么庞杂,当时的地契都由市长亲自盖章。这也侧面说明了土地房屋转移是老百姓的民生大事。”韩寒说。

陈官涛教授表示,地契是中华文化特色文物,几千年的农耕社会,土地始终是维系国家安定和百姓生存的根本,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视土地契证为珍宝。这些地契反映了土地权属变更的经历和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土地管理的制度和办法。既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状况,又承载了中国厚重的历史。(完)

(编辑:俞娜)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