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文化新动向 >
王石:长江文化不但要“涵养”还要“涵化”
时间:2016-11-22   来源:新华社   作者:网络  点击: 次

武汉新市民网讯: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20日在中国长江论坛•2016——“涵养文化长江”分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论述了区域文化发展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他认为,长江论坛带动了中国区域文化的研究,区域研究着眼于局部,但视野应该在全球,长江文化不但要“涵养”还要“涵化”。


  区域文化是构成多元文化的前因

  王石指出,在从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讲长江流域,人们顽固地认为中国的文化从黄河流域、从中原生成,然后辐射到其他地方,这个看法很多年没有改变。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一万个左右新时期时代的文明,被学者称为满天星斗、星罗棋布,这时以前的观点才动摇了。特别是苏秉琦先生提出六个文化区系,从北到南北,其中包括河姆渡文化、四川盆底为中心的西南等长江流域的重要板块,这样的一些认识就把我们的想法改变了,就是从大一统的观念到发现文化是多元的,这个多元,区域性就是它的前因。在国外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雅斯贝尔斯讨论轴心时代。

  研究区域文化需要横着想

  王石谈到,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何兹全教授发言中说过,人类社会从有史以来就是逐渐变大的,开始是氏族然后是部落,再后是部落集团、国家、大帝国、大帝国联盟。许倬云教授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国际联盟,二次大战后出现联合国,现在又出现欧盟、北美贸易区、东盟,这个历史过程的趋势显然是全球化、地球村,是历史大趋势。区域人的单位开始很小,所谓氏族、部落都是家庭和血缘的关系,部落集团就不再是家庭和血缘的关系。从希腊的爱琴海地区扩大到地中海文化,又扩大到欧洲文化,再扩大为大西洋文化,逐步吸收了埃及文化和犹太文化。所以作为历史规律,人群和文化都是越来越大地在发展。

  因此,现在就有些学者说,在世界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各个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有一种是已经形成的国际性的现代文化,两个文化并存,所以也有学者称这个为当代世界的双文化现象。每个地方都是,一个是本民族的,一个是世界的。那从趋势来看,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不断地为现代的、国际性的文化提供活力、提供资源、提供多元性的相互交流。

  区域文化之间应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王石说,在当今世界上,互相不承认的文化还有很多,对抗性、冲突性的文化也还有很多。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化冲突是存在的,不要说相互尊重,连相互承诺的问题都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它带来的是各个区域间的不承认、隔阂、相互冲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讲区域优势,讲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应当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过大地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也不能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好像我比你们其他区域都好,这样会造成各区域之间不和谐和对立。

  我们现在讲一体化大多讲经济和通讯一体化,文化不能讲一体化,但是不能把多元化理解为文化目标。多元是一个存在状况,而融合是趋势,从文化的走向来看文化是走向融合而不是越来越走向多元。

  区域文化研究应该重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

  王石指出,区域文化研究应该重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共同性是主要的,差异是次要的。只有确立这样的信念,人类才可能成为命运共同体。

  3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红黄白黑,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关于文化共同性的问题。(完)编辑:韩天宇




严正声明:
1、本网所有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旨在为网民朋友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权益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2、在本网所发稿件凡涉及经济类的信息,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各位网友一定仔细辨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3、本网原创稿件欢迎转载,同时请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及作者。
4、擅自使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