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书画艺术 >
文武之道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种境界
时间:2018-08-23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王兆雷)  点击: 次
   《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意思是说: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没有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能够了解它深刻的道理,不贤能的人只是抓住它的末节。孟子在《孟子·离娄上》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实际上也就是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一种解读。

为什么说文武之道是中华书法艺术的一种境界?甲骨文的神秘气质、篆书的独步千古、行书的行云流水、草书的气势磅礴、隶书的马踏飞燕、楷书的大气稳重。各种书法艺术尽显风流,各有千秋。有时如刀刻有力、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能宁静致远、有时能飞沙走石。由此可见中国书法的艺术气质有文武之道的气势。

 

孟云飞书法作品

 

认识孟云飞教授是在一次书法展览会上。他从小习武,爱好书法,深耕于中华书法研究。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师从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以来,孟云飞先生深耕于教育领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同孟云飞先生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何绵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成与发展之间,如何定位传统文化?历史的经验是先有守成,再有发展。所以,延绵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一定要有久久为功、久久为善的耐心。
 

面对这些深刻而现实的问题,让我们陷入了思考。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守成都做不好,何来发展?守成都做不好,发展也是冒进主义和盲目主义,那是匹夫之勇。如果一味地盲目发展,无视中华五千多年积累的智慧成果,就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这方面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实际上就是文化之心。这个文化之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和向往的文化习惯和价值取向:比如忠孝为国、仁义礼智、勤劳善良、止于至善、仁政善政、爱好和平、济弱扶倾等等。中西文化碰撞以来,西方的强势文化一直在渗透和颠覆中华传统文化。西方金钱主义、权力崇拜、奢靡浮夸、个人主义、弱肉强食等等这些腐朽的生存观念大行其道,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从历史来看,中华文化有愈战愈勇的生命力。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融合了不同文化,包括佛教和伊斯兰文化。将来的历史任务是如何融合西方文化来为我所用。这是历史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文化升华的历史任务。
 

我们在秦朝时期就已经实现了: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一统社会治理模式。“百代皆行秦政治”就是这个意思,文字的统一是一件大事,文字统一会实现同心同德的文化认同和文化向往的历史功效。而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成为一种艺术。这就是中国书法的历史魅力和历史贡献,绵延千年,可大可久。

 

孟云飞书法作品

 

十九大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几十年以来,孟云飞老师深耕于书法教育,关于中国书法的论文写了上百篇,以文教化。孟老师讲到:在新时代要有所作为,书法教育要从小抓起。如果汉语和中国书法都学不好,学习英语又有何用?教育如果能培养出中西合璧、学贯中西的大家应该是理想的教育。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发展方向,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如果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那会变形走样的。孟云飞老师作为一名书法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严正声明:
1、本网所有转载文章和图片均旨在为网民朋友传递更多信息。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或权益人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您的理解与支持。
2、在本网所发稿件凡涉及经济类的信息,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各位网友一定仔细辨别真伪,以免上当受骗。
3、本网原创稿件欢迎转载,同时请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及作者。
4、擅自使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转载不规范来源的信息、版权不明的资讯,或盗用武汉新市民网名义发布信息,本网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5、本网站如因系统维护或升级而需暂停服务时,将事先公告。若因线路及非本网站控制范围外的硬件故障或其它不可抗力而导致暂停服务,对于暂停服务期间造成的一切不便与损失,本网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