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文化新闻 >
马彩娣:唯舞情痴三十载 塑梦成真出真彩
时间:2016-09-18   来源:一线聚焦    作者:孙本召 图:蔚楠  点击: 次

  悠然淮河,金色豆湾,遇春故里,百里灯窝,常坟古镇,文化久长。一方水土,蕴育生机,招引凤舞,马家之女,芳名彩娣,扎根乡土,花鼓传承,三十有载,唯舞情痴,塑梦出彩,真爱置换,情涌四方。


   一、“你到哪里,我就跟你去哪里。你是我永远的灯哥哥。”

  马彩娣,安徽省天长市人。1961年出生。1979年考入天长市扬剧团,学习扬剧。天赋加上刻苦使她很快脱颖而出,迅速成长为剧团的主要演员。1982年,她在上海中国大戏院,上海大舞台,人民剧场挂牌演出,创下惊人的连续三个月客满纪录。1988年参加上海扬剧广播电视大奖赛,成为“扬剧十大新秀”之一。她的扬剧事业气势如虹,许多扬剧爱好者点名要听她的演唱,一时间,她成为扬剧剧场”一朵绚丽的青春奇葩“。1991年,她认识了王军,并和他相知、相爱、相守。这个男人的闯入,彻底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随后,她告别了扬剧熟悉的舞台,跟随王军来到怀远县常坟镇,开始接触花鼓灯这一古老的文化艺术。马彩娣不止一次地问自己:你会后悔吗?这是你一辈子要的生活吗?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正确的。王军,这个朴实的男人一步步向她打开了花鼓灯的唯美大门。她的婆婆常利华曾经走进中南海唱跳花鼓灯。公公王贵丰是安庆艺校毕业的科班泗洲戏演员。一家人的茶余饭后都是花鼓灯。婆婆更是成了她的良师益友,手把手传授,口口相传,马彩娣一下子被花鼓灯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住了,开始迷恋花鼓灯。舞蹈中,她自主地把扬剧表演中的手眼身法渗入传统的花鼓灯表演中,让这一古老的艺术重新焕发了生机。她成了左邻右舍心中的漂亮“灯媳妇”。贫苦的日子不再寂寞,寂寞的日子不再彷徨,因为有了花鼓灯,马彩娣坚信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从上海回来的那个不眠之夜,如在昨日。当王军告诉她要回怀远常坟老家发展时,她伏在王军的肩头,一度哽咽:“你到哪里,我就跟你去哪里。你是我永远的灯哥哥。”这是爱的理解,爱的追随,爱的无私,爱的高度。



  二、“我愿意做一座爱的彩虹桥,让孩子们踩着我踏上艺术的天空。”

  1996年,常坟镇花鼓灯文化站开始挂牌。从此,这里成了马彩娣的第二个家。报名来参加花鼓灯培训的孩子,年龄不同,能力不同,身材不同,性格不同,面对这些泥孩子,马彩娣感到了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既然家长相信自己,把孩子交到了我的手上,我就要把他们带好,带出彩。”马彩娣暗暗地告诫自己。

  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想做好一件事,再多的困难都能解决。没有训练场地,就选择村子里的打谷场;没有器械,她就把长木头绑在两棵树中间,做孩子们压腿的把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马彩娣一下子扎进了花鼓灯的艺术海洋中。夏天,蚊蝇成群,打谷场上,人影攒动,孩子们汗流浃背,马彩娣挥汗如雨;冬天,冰封雪飘,闻鸡起舞,霜刀无情,打谷场上,温暖如春,热情似火。一个人的温情可以感染整个集体的温度。马彩娣恰似一团燃烧的火把,让孩子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孩子们在严格的训练中,渐渐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他们牢牢记住马老师的话——”学艺,如同做人,做不好人,一样学不好艺。只有高尚的道德,才能有高超的技艺。“

  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马彩娣以一颗浩瀚纯净的慈母心灵,温暖着每一个孩子。每个孩子小动作的瑕疵,每个孩子的心里问题,每个孩子家庭的情况,马彩娣都了如指掌。孩子们伤了,病了,哭了,笑了,如同一页页泛黄的日历,记载着每一批学员的往事。

  没有报酬,没有待遇,许多人开始怀疑:这样的培训班只能是昙花一现。一天暴雨,有个孩子放学没有来训练,马彩娣去家访,原来家长不叫孩子去了。家长疑惑地看着浑身湿淋淋的马彩娣,说:“马老师,你这样拼命地干是为什么?”马彩娣看了一眼孩子,说:“我愿意做一座爱的彩虹桥,让孩子们踩着我踏上艺术的天空。”


  三、“马老师,我都想您了。你不在,我想哭,我心里好难受!”

  当许多人走出乡村去城市打拼,一个名词”留守儿童“开始被提及。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了一道难题。花鼓灯培训班里,留守的孩子越来越多。马彩娣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她要重新给自己一个角色定位。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的孩子缺失亲情的呵护。这时候,马彩娣就告诉自己:你是妈妈了。2013年,班里来了一个叫”张为俊“的男孩子,其他学员都不叫收他,说他在学校经常调皮捣蛋、骂人、上网,有一次,还和一个新分配的女老师在课堂上打起来了。马老师了解了这一情况后,还是收下了他。当天晚上,她就去了张为俊的家里。原来,张为俊的爸妈都外出打工了,他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隔代的教育总是不完整的。马彩娣决定从衣食住行上去关爱他。训练时,她发现张为俊的领悟能力特别强,是个好苗子。她开始给他”开小灶“,想法设法鼓励他,表扬他。每次训练后,她都把张为俊送回家,走在街上,还时不时给张为俊买点零食。一次,张为俊的奶奶生病了,马彩娣知道后,亲自买了水果和营养品去看望。在一次前翻练习中,张为俊一下子摔倒了,脚崴了。马彩娣立刻背着他去医院治疗。只有真心的交换,才可以换来流浪心灵的回归。张为俊渐渐地开始关心他人了。训练中,他会帮助比他小了学员,训练后,他会主动收拾器具。学习成绩也慢慢赶上来了,还被选为班里的文艺委员。一天,张为俊的妈妈打来电话,连连道谢:“马老师,谢谢您!是您改变了为俊。我们全家感谢您!”

  乡村留守的日子虽然孤独,但是因为有了花鼓灯,有了马彩娣,孩子们一样可以在少年时代享受到快乐和阳光,感受到温馨的母爱。

  “马老师,我都想您了。你不在,我想哭,我心里好难受!”这是马彩娣在参加省城的一次学习培训后,回到文化站时,一个小学员扑在她怀里的一句话。

  “马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长大了,我要考中国舞蹈学院。我要是嫁到美国,我接您来住半年。”这是一个叫关雨婷的女孩子参加美国夏威夷第七届国际青少年文化节时,她生病了,站队时,马彩娣拥抱着她,她伏在马老师的肩头深情地说。

  “我们把孩子交给马老师,即使她把孩子带到天涯海角,我们也放心。”这是一位家长送孩子去参加外地演出的时候说的话。

  面对孩子们和家长的真情流露,马彩娣被深深感动了。每到年关,家里的电话就会被打爆。一张张飞来了明信片,一句句传来的问候语,一个个发来了新年短信,让马老师的新年温馨而欢快。她重复着自己对家长的承诺:“来这里学习花鼓灯舞蹈,只要机会来了,一定让孩子们有出路。”她一次次告诉远在全国各地的走上工作岗位的学员:“只要你们在外面好好地干,不要给马老师丢丑,我的心里就安慰了。”

  四、“唯舞情痴三十载,塑梦成真出真彩。”

  在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以及市、县妇联等单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马彩娣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下,常坟文化站花鼓灯培训工作硕果累累:

  1992年,常坟文化站少儿花鼓灯班表演的《抢伞》在安徽省第二届花鼓灯会上获奖。由马彩娣自编自演的《妈妈乐》,宣传计划生育也获得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1995年,常坟镇正式挂牌“怀远县常坟镇花鼓灯培训中心”。,同年培训中心编排的由十名少儿表演的《抢板凳》在全国花鼓灯艺术研讨展研会上获得了大奖,另一个自编舞蹈《鼓乡玩童》也在蚌埠市庆六一演出中获得一等奖。

  1996年,在市广场演出中连连获得《金马奖》、《金龙奖》;1997年,培训中心编排的《鼓乡新苗》参加了安徽省第四届花鼓灯会,获得一等奖;培训中心的孩子们还参与了广东电视台拍摄电视剧《玩灯人的婚礼》的背景制作;1998年,常坟镇因该培训中心被省政府授予“安徽省花鼓灯艺术之乡”的称号,常坟镇文化站被省政府命名为“杜鹃花工程”,常坟镇少儿花鼓灯培训中心还光荣地参加了安徽省少儿文化节开幕式上的演出;1999年,少儿培训中心表演的《欢庆锣鼓》在安徽企业文化节上荣获一等奖。十月一号,马彩娣带领孩子们到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了国庆五十周年的演出活动,凯旋回来,常坟镇文化站被安徽省委宣传部授予“基层双百工程单位”;2001年,少儿培训中心亮相于中央电视台的《神州大舞台》,所编排的《鼓乡娃娃盼奥运》参加了安徽省第五届花鼓灯会又获一等奖;2002年,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关工委、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省妇联、团省委、省教育厅及省体育局联合为马彩娣颁发了《园丁奖》荣誉证书;2004年,常坟少儿培训中心编排的《快乐鼓乡娃》、《奔腾的淮河人》、《永远的花鼓灯》三个舞蹈同时在安徽省第六届花鼓灯会上获奖,培训班的孩子们还为祖海演唱的《好一个花鼓灯》影视拍摄中伴舞,马彩娣又获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优秀民间艺术家”光荣称号;2005年,常坟少儿培训中心获安徽电视台“托起明天的太阳”荣誉证书;2006年,少儿培训中心编排的《淮河岸边灯窝娃》在安徽省第七届花鼓灯会上获得二等奖;2008年温家宝总理到怀远视察工作,少儿中心的孩子们以热烈欢快的锣鼓声欢迎总理的到来;2009年,培训中心的孩子们参加了安徽省春节少儿联欢晚会演出中获得大奖;2012年,马彩娣夫妇精心编导的《大河弯的孩子们》在安徽省“新农村舞蹈教室”教学成果展中获小葵花金奖,同年又在第九届安徽省花鼓灯会抵灯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中国舞蹈家协会在常坟镇文化站挂牌《新农村留守儿童舞蹈工作室》。2013年5月19日,参加市庆六一演出,获一等奖,5月25日,参加安徽省第七届少儿舞蹈比赛暨小荷风采选拔赛,获得两个一等奖,5月31日,参加安徽省庆六一演出,获得一等奖,7月2日,参加安徽省新农村留守儿童舞蹈工作室成果展演,获小葵花金奖。7月30日,敷赴京参加中国文联主办的小荷风采全国少儿演出,获金星奖和最佳编导奖。又被国家选派赴美国夏威夷参加国际青少年艺术节,获得金奖。参与央视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栏目蚌埠行的录制,同年马彩娣个人入选蚌埠市十大新闻人物。2014年,参加由教育部、全国妇联等单位举办的第十三届“公益中国”中国青少年电视艺术新星暨关爱留守儿童爱心义演,获金奖,法国邀请参加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俄罗斯邀请参加国际舞蹈节。

  多年来,由马彩娣培训花鼓灯传统文化的学生有近一万人,有两千多孩子在这儿学到本领,走出农村,成为许多文艺团体的骨干力量,成为许多文艺院校的编导教练,成为文化部门懂行的领导,成为解放军中的文艺大兵。中央戏剧学院、中国民族歌舞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院、广东艺校、安徽艺校、总政歌舞团、前线歌舞团,数不清的地方文艺团体都有从常坟少儿培训基地飞出的雄鹰,许多常坟镇的孩子们他们通过短期的培训,改变了人生的道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马彩娣在常坟文化站花鼓灯取得的成绩吸引了大批媒体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省市县媒体以及美国彩虹电视台,韩国原汉城电视台,台湾媒体等中外媒体纷纷来采风,引起了轰动。

  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正是这种源于心底岩层的最无私的挚爱,从艺三十年,马彩娣换来了无数孩子和家长的尊重和信任。她让孩子们知道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刻苦与坚韧;她让孩子们知道了“坚持就是胜利。”的执着和不懈;她让孩子们知道了“业余的专业”的认真与慎密;她让孩子们知道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磨砺与苦痛。

  为爱迁徙,凤舞梧桐,她与生命的挚爱签订艺术的契约;彩虹之巅,承载梦想,她以羸弱的双手敲响乡村舞动的鼓点;无私情怀,安慰孤寂,她用慈母的温情融化留守心灵的寒冰。“唯舞情痴三十载,塑梦成真出真彩。”

  作者简介

  孙本召,70后,安徽省怀远县常坟镇人,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蚌埠市作家协会散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怀远县作家协会秘书长,《文苑》杂志签约作家,北京万卷时代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图书出版特约编辑。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散文作品刊载于《读者》《意林》《安徽文学》《文苑》《翠苑》《佛山文艺》《小品文选刊》《西部作家》《文学与人生》《燕南飞》《散文世界》《新一代》《新阅读》《教师博览》《峡江文艺》《老年教育》《秦都》《绿野》《延安文学》等杂志。乡土散文《母亲的菜园子》《犁耙是农耕的一种符号》入选多个省市高考阅读模拟试卷。出版个人散文集《心灵的召唤》。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