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头条新闻 > 中国新闻 > 一线人物 >
一片痴情寄热土 记阆中市住建局驻红石桥村第一书记苟国辉
时间:2017-12-13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杨光 敬原权  点击: 次

摘要:

    武汉新市民网讯:据中国众识网(作者 杨光 敬原权) 摄影报道, 走进水观镇红石桥村,一条条蜿蜒洁净的水泥路、一片片长势喜人的小微园、一栋栋穿上新装的小院落、一张张喜笑颜

武汉新市民网讯:据中国众识网(作者  杨光  敬原权)摄影报道, 走进水观镇红石桥村,一条条蜿蜒洁净的水泥路、一片片长势喜人的小微园、一栋栋穿上“新装”的小院落、一张张喜笑颜开的面容……能让人真切感受到精准扶贫给该村老百姓生产、生活面貌带来的极大改善。在与当地干部群众的交谈中,一个名字始终被他们挂在嘴边、且不停赞美,他就是阆中市住建局选派驻红石桥村第一书记苟国辉同志。

苟国辉,男,汉族,1963年生,大专文化,工程师,中共党员,市村镇规划院副院长兼住建局规划股副股长。他下派两年多来,把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村为家,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用脚步丈量民意,以真情换取民心,切实让该村党组织“硬”起来了、农产业“强”起来了、贫困户“富”起来了、人居环境“美”起来了;他用忠诚与激情、责任和担当,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与人间大爱之歌。


  
 

面对面---把脉问诊,找准“病根子”

          “走马上任”第一天,前来迎接的水观镇党委书记陈志明在座谈会上告诉他:“红石桥村是阆中市典型的落后村,平均海拔约580米,种地靠天,收割靠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艰苦。全村共638户,180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81户,贫困人口331人,属省定贫困村。”陈书记的一席话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触动。他已是“奔6”的人了,身体又患有严重“两炎”(胆囊炎、肠胃炎)和“四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妻子下岗经营着小卖部,长年忙里忙外,母亲年逾80高龄,长期身患风湿病,吃饭起居靠人照料,再加上岳母和妹妹都是癌症晚期;驻村后,亲人无法照顾,本可一推了之,但他还是欣然地服从了局领导和组织的“点将”。此时的他并没有懊悔和退缩,而是勇敢面对。他表示:“打赢脱贫攻坚战,既是‘十三五’时期党和政府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践行共享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国家干部,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勤勉担当、迎难而上;我笃信:差距就是潜能,压力就是动力。信心在,勇气就在;努力在,成功就在。各奋愚公之志,既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只要干群齐心,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翻不过的山。我们要用发展凝聚人心,用发展激发活力,用发展改变现状,给红石桥村父老乡亲一份真诚交代,给组织一份满意答卷!”他铿锵有力的表态,掷地有声的承诺,赢得了全场人的一片掌声。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说起容易做着难。如何摘掉红石桥村的贫穷帽子,从此成了他时常记挂的一块心病。要扶贫,就要找准致贫的原因,对症施策;要脱贫,就要寻求发展的路子,找准抓手。那么该村贫困落后的症结在哪里?发展资源优势是什么?让贫困户尽快脱贫良策何在?为了摸清实情,找准“症结”,他怀着一颗“进农家门、听农家言、想农家事、解农家难、助农家富”的炽热之心,白天走家串户,悉心调研村情,了解民意;晚上独自灯下,认真梳理问题,剖析原因。他在面对面的交谈中增进了彼此感情,在“零距离”的沟通中寻找到了“病根”。于是,他这个“外来人”,很快就从田间“地头”走到了群众的“心头”。
 

心交心---对症施治,开对“药方子”

村有村情,社有社情,各贫困户之间还有不同之情。他深知:为了确保红石桥村贫困户不漏一户,贫困人口不掉一人,必须“精准施策,把向扶贫”。在深入细致地调研中,找准了长期制约该村发展的瓶颈和农民致贫的“病因”,按照“四个切实”“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针对红石桥村现状,三上三下,七易其稿,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红石桥村“1+8”脱贫规划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脱贫摘帽的“一揽子”规划和实施方案。内容涵盖组织建设、基础设施、民生工程、产业发展、技能培训,文明新风等领域。既注重了规划的可行性、又注重了特色性,同时还注重了前瞻性。同时,还以户为基本单元,坚持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分别对全村原18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331人贫困人口量身制定了精准脱贫实施方案,细化了帮扶措施,建立了帮扶台账、做到了动态管理,实现了“方案到户、措施到人”。  

一幅幅清晰的脱贫攻坚“作战图”、一张张项目完成的“时间表”、一份份村社干部的“ 责任书”,为红石桥村勾勒出了一“打基础、兴产业、促发展”的美好蓝图。 
 

实打实---发展产业,打造“钱袋子”

蓝图绘就,贵在实施。

精准扶贫系列规划的落地生效,这才算是精准扶贫破题的真正开始。

为了让群众鼓起“钱袋子”,夯实脱贫奔康的可持续发展后劲,他积极抓产业发展。

两年多来,他与村“两三委”立足自身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和新路径,按照“村社能受益、群众得实惠”原则,采取“公司+基地+专合社+农户”模式,构建起了“量化到户、股份合作、保底分红、滚动发展”市场利益联结机制,通过“租赁、承包、土地流转”方式,引进了四川常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近650万元,建起了268亩银杏、藤椒“奔康产业园”,年人平分红已达600余元,既使贫困户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又解决了贫困户以及其他农户土地撂荒问题。同时,充分利用村水库资源和住建局帮扶购买的旋耕机,将其岀租,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去年,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1.11万元,全村人均收入达到6.15元,解决了“空壳村”经济收入问题。再者,他因势利导,充分发挥住建局对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帮扶3000元和大北农小额贷款的“药引子”和“沾合剂”作用,大力发展传统种、养殖业。培育养殖大户7家,其中:生猪养殖户3户,鸡鸭养殖大户2户,种植业大户2户,全村年出栏生猪近1600头,出栏小家禽近10000只。同时建立起了党员示范基地,3社社长、共产党员王玖岑,投资17万元,建起了有26亩“深水十稻田”的泥鳅养殖基地,效果良好,泥鳅远销成都、重庆、西安等地。村监委会主任、共产党员龚科,建起了2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己初见成效,正准备扩建规模至100亩。由于他们的引领带动,让本村党员干部群众看到了致富的美好“钱途”,也纷纷“撸起袖子加油干”。

两年多来,他还根据本村劳力资源富余的优势,组织青壮年向本市企业或成都、广东等地转移就业务工71人,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愿景。 

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末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将超过3900元,让贫困户实现了吃穿“两不愁”目标。
 

肩并肩---改善民生,甩掉“穷帽子”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是确保村脱贫摘帽的关键所在。他针对红石桥村落后现状,积极谋划项目、争引资金,同时还亲临工地抢抓进度,监管质量,与群众同吃同劳动,最终实现了红石桥村从“八难”到“八有”的蝶变。

---硬化了水泥路,解决了“行路难”。近年来,村争取项目资金和发动村民自筹自建,累计投入资金723万元,硬化了村内道路39.36公里,全面形成了涵盖村、社、户的公路网。

---修建了卫生室,解决了 “就医难”。争取市主管部门项目资金16万元,新建了68㎡村卫生室,并完善配置了医疗器械、农村常备药物、卫生健康宣传手册等。

 


 

---引来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争取市主管部门项目资金120余万元,从河溪镇供水站引水至本村,实现了全村638户饮上了安全卫生水。

---改造了危旧房,解决了“住房难”。先后投入了近300万元,全面完成了71家贫困户和临界非贫困户C、D级危房改造及14易地搬迁,扎实推进了扶贫安居工程。

---联通了通讯网,解决了“通讯难”。投入190余万元,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了宽带进村;建起了信号站,实现了移动、电信、联通手机信号全覆盖,让村民享受到了信息畅通的便捷。

---实现了广电通,解决了“收视难”。投入近21万元,积极改造广电老旧线路,接通镇广电传输系统,实现了党和国家的政策和镇村信息及时传达和宣传;同时,积极安装数字电视机顶盒、地面卫星直播机等设备和部分电视机,确保贫困户家家都有电视看。

---改造了农电网,解决了“用电难”。投入110万元,对村农网进行了升级改造,通过拆换老旧线路、新安装等方式,确保全村家家户户都享受安全用电。

---建起了阵地室,解决了“办公难”。争取项目资金近100万元,建起了256平方米的村级办公和活动用房,包括文化广场、围墙、绿化、路灯、供排水、文化宣传栏以及办公设施,结束了长期在低暗潮湿的危房中办公的历史。
 

手携手---筑梦小康,过上“好日子” 

“社会的发展进步要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并驾齐驱。”为了让贫困村民过上“好日子”,他不仅始终注重了红石桥村的“硬实力”打造,还注重了红石桥村的“软实力”跟进。

一是扶贫先扶“志”。俗言道“要富‘口袋’,必先富‘脑袋’。”为了让大家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对标先进、奋力赶超,他先后组织了村社干部、种养能手、贫困户,到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和本市的东兴镇柏垭子村、东岳坝村,老观镇双庙村等地学习取经。同时通过大小会议对贫困户进行帮扶政策宣讲,帮助他们消除“等、靠、要”的懒惰思想,树立勤劳致富、战胜贫穷的坚定信心。

二是扶贫先扶“智”。古入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漁。”为了变“输血”为“造血”和引导贫困户树立起“与其临池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理念。通过“农民夜校”举办脱贫大讲堂,邀请农业专家面对面传授技能课,邀请身边致富能手零距离交流致富经,让大家学有门道,做有专长。

三是扶贫先扶“需”。为了消除老百姓顾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投入了6.5万元,利用“互联网+”,建起了“红石桥村电商服务点”,打造了近在身边、永不落幕的“农博会”,实现了“产、供、销”的有效链接。

四是扶贫先扶“娱”。鉴于过去农村文化娱乐生活枯燥,很多人把空闲时光消磨在牌桌上的现象,投入资金近25万元,建起了60㎡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添置了农家书屋、文艺训练室、音像制品、电子琴、图书、棋牌等娱乐设施;另投入资金17万元,新建1000㎡文化广场,并配备了健身器材。同时,还成立了“红石桥村文艺宣传队”,他亲自创作和修改剧本,通过金线板、三句半,小品,舞蹈等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精准扶贫、乡风文明,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

五是扶贫先扶“治”。通“农民夜校”进行了法纪和道德讲堂,倡导文明新风。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感恩教育,完善了“村规民约”;积极开展了社会安全维稳综合治理,调处各类大小矛盾纠纷69起,让多年的积案得到了化解。积极开展了常态性的环境卫生整治,做到了屋内屋外“放齐、摆顺、扫干净”。同时进行“卫生户”、“文明户”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37户“卫生户”、“文明户”进行表彰奖励和动态管理,营造了村民励志向上、感恩奋进的良好氛围。

通过两年多来的艰辛努力,全村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2016年顺利通过省检,红石桥村如期摘帽、181户贫困户全部脱贫。2017年又继续按照“国标”,积极开展了“回头看”、“回头帮”工作,进一步提升了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两年多来,苟国辉同志舍小家顾大家,无私奉献,心中只装有红石桥村,就连他母亲的生日,都顾不上回去参加,只好流着眼泪,通过电话向母亲表示祝福。今年6月,他岳母去世,本身请了三天假,因村里事务多,白天在村里‘串门子’,晚上才回去‘当孝子’。他的感人事迹和公仆情怀,赢得了红石桥村广大干部群众的良好口碑,也受到了上级组织和相关部门多次表彰。
          当记者“千呼万唤”找到他,要他谈谈扶贫经验作法时,他抿之一笑:“我没有什么经验可谈,我只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所取得的点滴成绩,全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住建局领导的关心关怀,水观镇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驻村工作组、局全体帮扶人员和红石桥村干部群众的合力共为……。”(完)
 

(编辑:俞娜)

相关文章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编辑部地址:武汉市武昌区瑞安街248号 鄂ICP备17001920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7892
武汉新市民网总群 42088912 通讯员群 285233922 创业者群 203646181 文学群 54177794 打工者群 263038876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

武汉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