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头条新闻 > 中国新闻 > 中国社会 >
四川越西县6660位“新市民”开启新生活
时间:2021-10-25   来源:川观新闻   作者:文莎  点击: 次
    到!”10月9日9时,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城北感恩社区文化广场,社区工作人员拿着花名册开始考勤,头戴黄色发箍、个头娇小的阿约小花听到自己的名字,脆生生地答了一声,拿着扫帚、簸箕,朝着自己负责的楼道一溜烟跑去。“政府给找的公益性岗位,家门口就能挣钱,马虎不得!”
     作为越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感恩社区25栋楼60个单元共安置了6660人。2019年11月,这6000多位老乡告别祖祖辈辈“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的贫困生活,走下大山,从17个乡镇38个村汇聚到县城这片占地200多亩的集中生活区。
   两年过去了,这些“索玛花种子”,是否在新土地上扎下根安下心?像阿约小花一样的“新市民”们,是否全面融入了新生活?
    阿约小花三室一厅的家里,有沙发、液晶电视,厨房整洁,阳台上葱绿的盆栽将薄薄的阳光打在洁白的墙上,处处透着女主人的细心。
“以前在山上天天围着土房、几亩薄田转,只敢琢磨咋个吃饱饭。”吃饭,始终是头等大事。两年前,33岁的阿约小花离开故土,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原来种洋芋种菜,现在进了城,到处都是水泥地,吃啥?”
    在社区帮助下,阿约小花谋得一份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50元工资。丈夫在县城开起出租车,一家人每年有了三四万元收入。去年,两口子在社区附近商业街开了小卖部,还顺便卖点炸土豆等小吃,好的时候一月能挣三四千元,不久家里便添了“新丁”——一辆面包车。
    山上那片田,她始终牵挂。去年春耕,一家人回去住了一阵子,种下苞谷洋芋,今年却没再回去种粮,“还是太远了,人不盯着,收成也不好。”阿约小花舍不得让地荒着,栽下核桃、花椒,这样只需要偶尔回去照看一下。
    搬迁过来的老乡们除了种地,没啥技能,要“稳得住”,就业是重头戏。感恩社区第一书记韩建鹏介绍,除了公益性岗位,社区还加强了技能培训,“搬人”的同时,更得“搬技能”。
    离社区百步的“非遗扶贫工坊”,几家彝族传统服饰店日渐红火。老板娘吉一扎比莫说,她不断接到成都、北京的订单,一次都在100件左右。吉一扎比莫凭一人无力完成,特别是手工彝绣,得绣娘一针一针绣,“但价格是机绣的几十倍。”她开始发动身边的绣娘一起干。很多彝族妇女都有刺绣功底,跟着她学一段时间就能出师,头脑灵活、手艺好的一个月能赚两三千元。
     社区很快办起了刺绣、手工艺制作培训班。吉一扎比莫正是老师之一。她说,开始时要发补贴才能吸引人来学,有绣娘赚了钱“现身说法”,大家便争着报名,一场培训至少有四五十人。
     目前,通过非遗工坊、就业车间、商业开发区等,感恩社区常态化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自主创业项目30余个。社区就业增收员阿合坡坡说,正在争取更多公益性岗位,帮助那些能力较弱的妇女、老人和残疾人就业。社区附近的制衣厂预计年底投运,可再提供600个岗位。针对外出务工的群众,社区还专门开设服务站点,负责创业指导、就业培训和劳务输出。
转 变讲管理也给激励,住楼房的老乡渐渐“讲究”起来
   “垃圾咋扔地上?住新房,得勤收拾!”刚搬迁那会儿,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王虹入户走访时,楼里公共区域乱糟糟、苍蝇乱飞,并不鲜见。
    祖祖辈辈住在山上,生活方式不易转变,规则意识也相对缺乏,给社区治理带来压力。为此,城北感恩社区组建党总支、成立居民委员会,实行网格化管理,设网格员,配备楼栋管理干部,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在社区每个单元楼梯口,都醒目张贴着网格员、居民组长、楼栋长的电话和职责。热情勤快的阿苏车车莫被推选为楼栋长。“官”不大,她却异常地忙:娃娃打架要去劝,住户扰民得去找,见到垃圾随手捡……
    起初,邻居不解:管那么多闲事得罪人,再说,能管得过来吗?阿苏车车莫不予认同:大伙挨着住了,都事不关己,这个大家庭得乱成啥样?
    劝过、“吼”过,阿苏车车莫发现不仅年轻人适应了,中老年人也慢慢习惯、喜欢上了现在的环境。她感受最强烈的就是“两少两多”:打牌、喝酒、抽烟的少了,鼓劲比着干的人多了;社区纠纷少了,邻里互助多了。
     在移风易俗中,感恩社区还推行“互益行”项目,以此让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在生活习惯、文明素养方面变得“讲究”起来。
   “捡了一袋子烟头,能积多少分啊?”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位彝族阿妈将一袋烟头递给了社区人员,自己的积分手册上又多了2分。
    积分能兑换洗衣粉、大米、清油等生活用品,换爱心企业赞助的餐饮劵,就连孩子接送、作业辅导、老人陪护、电工服务等也能换。通过“互益行”活动,社区已清理上百亩杂草和万余个烟头、矿泉水瓶。归还丢失手机、钱包,拉架劝和、制止破坏公物等好人好事也不断涌现。
    一幢幢小楼整齐划一,孩子们嬉笑玩耍,老人们悠闲散步,脸上都挂着笑……眼前这个社区,让人很难与“贫困”两个字挂上钩。
    环境美了,人也得美。爱美的女士还学起了化妆。“去年社区开的化妆课特别火爆,不少人还嚷着,想加一堂服饰搭配课。”王虹说。
    15岁的莫洛子在越西二中读初三。以前在山上学校离家太远,走山路来回四五个小时都走不拢,父母为了娃娃读书,还专门进城在学校边上租房住,“现在好了,出门搭个公交,10多分钟就能坐进教室。”
    上学不再难,但由于很多家长在外打工,留守家中的大多文化水平较低,辅导课业就成了又一大难题,更别提教娃娃们英语等了。对此,共青团越西县委在社区青年之家开设“四点半课堂”,聘请志愿者老师看管辅导,并提供心理健康辅导、暑期安全教育培训、感恩教育、文明礼仪、公益阅读等活动,尽量填补家长管理“真空”,解决后顾之忧。
    走进青年之家,一群小朋友正围坐在一起看书。在教室一角,12岁的潘小灵正在专心做作业。每完成一门功课,他便会将作业本交给志愿者老师张小兵检查。“爸爸妈妈在外头打工,家里没人能辅导我写作业,这里的志愿者哥哥姐姐们,比爸妈还能帮上忙。”潘小灵说,自己的目标就是每学期都有进步,长大后去当一名军人。
    张小兵是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在青年之家已经工作一年多了,“一开始,娃娃来了都不咋说话,学习积极性也不高。现在这里热闹多了,大家能交到好朋友、学到东西,放了学就爱往这里跑。”韩建鹏介绍,今年社区有3个脱贫户的娃娃考上了大学,还都是本科。
   与青少年的迅速融入不同,老年人的适应还有个过程。“城里没啥亲戚,遇到事还是想回农村找大伙帮忙,而且买米吃菜喝水啥的都得花钱,舍不得。”多位年长的搬迁老乡感慨,虽然住在城头,但时不时感觉自己还是个外人。
    一位独自坐在社区街道长椅上的彝族阿妈说,进城快两年了,还是没老家住着“快活”。在她看来,现在住楼房虽然比在山上挨得更近了,但大家关门闭户,很少走动,不像以前人跟人很亲,每天干完活,大家就聚在一起摆龙门阵。最近,她和老伴决定搬去附近乡镇上的儿子家住一段时间,“儿子家自己盖的小楼,我们俩住一楼,可以把门开着,心头敞亮些。”
     王虹说,下一步,社区除了日常按需回应大家,还要想方设法引入多元化社区服务力量,丰富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青年之家的服务内容,并且结合实际多开展一些群众文化活动,给予物质支持的同时,更要给予精神关爱,“要把大伙精气神‘立’起来,让根在这片新土地里扎得再深些!”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