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头条新闻 > 武汉新闻 > 武汉文化 >
首批“非遗”视频档案移交武汉市档案馆收藏
时间:2018-04-10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王慧纯 刘英  点击: 次

        武汉新市民网讯:据长江网消息(长江日报记者王慧纯 通讯员刘英)10日记者从市档案馆获悉,全国首档非遗口述建档电视专题栏目《江城非遗坊》开播已有一年,一期作品即将移交市档案馆收藏。

  武汉市共拥有各级非遗项目500多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297人,他们中不少人都年事已高,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了人亡艺绝的状况。2016年12月,武汉广播电视台联合武汉市档案馆、武汉市文化局,对在汉70岁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曲艺大师、老字号传承人进行抢救性口述建档,以此记录那些濒临失传的老记忆、老手艺,弘扬工匠精神。同时开播系列专题《江城非遗坊》,让单弦拉琴、武当纯阳拳、新洲皮影戏、老大兴园鮰鱼制作技艺、谈炎记水饺等非遗技艺,通过“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影像传达,走进大众视野。

  经过一年时间的努力,栏目已完成40多期国家级、省级、市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视频采集制作播出,累计摄制收集高清视频素材400多小时,一期视频档案将进入市档案馆收藏。

  市档案馆有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江城非遗坊》将提档升级,进行二期节目的制作和口述建档,同时成立编撰委员会,陆续出版AR全媒体图书《了不起的非遗》,对节目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

  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10日的移交仪式上说,我国古往今来很多文化形态就是一个创造、流传、死亡的过程,档案不记文字不记,只留下史书里的只言片语。现在用口述建档这么大的规模、这么规范化的行动来保护非遗,是很不得了的一件事。他又提出,非遗保护除了进档案馆这样的庙堂之高,是否也可以有其它的方式留存,“我有时走在中山大道上,就想到这里差个吹糖人的,那里要有几个弹棉花的还是蛮有味的。有些小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在巷子口见,让它们接地气,说不定可以留存得更完整,更久远。”(完)
 

(编辑:俞娜)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