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市民网欢迎您!   大楚资讯联播网
微信
腾讯微博
QQ
新浪微博 新浪博客 微店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产经新闻 > 企业之窗 >
吴氏大器:做钧瓷的传承者
时间:2017-10-18   来源:武汉新市民网   作者:中国商务新闻网  点击: 次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其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

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因钧瓷而长盛不衰、驰名中外,有“中国钧瓷之都、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唯一活着的古镇”之美誉。该镇面积只有49平方公里,却云集了陶瓷企业400多家,生产钧瓷、炻瓷、高白细瓷等六大系列千余品种产品,是河南省重要的陶瓷出口基地。400多家陶瓷企业各坏绝技,精工细啄,共同推动了当地钧瓷业的持续繁荣。
 

在当地灿若繁星的陶瓷企业中,有这样一家企业不得不提。作为后起之秀,近年来大件钧瓷作品很多,屡创纪录,并且器型规整,釉色莹润,窑变丰富,在钧瓷界独树一帜——这便是吴氏瓷业(又名:吴氏大器)。而在吴氏大器总经理吴健看来,四十多年的创新和守护,不仅仅是传承和发展钧瓷文化,更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
 



坚守夙愿做钧瓷
 

前两年,神垕镇有个熟人花10多万元在这里买了两对大花瓶,转手就卖了100多万元;还有窑口从这买了大花缸,拿出去参加博览会,得了个国家国家级金奖,有人出几十万元他都没卖……
 

现如今,在神垕,在禹州,乃至在河南,吴健、吴氏大器的钧瓷,都是响当当的。谁曾想到,吴健的钧瓷路,是用四十多年的辛苦耕耘换来的。
 

吴健是土生土长的神垕镇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就到镇办东风工艺美术瓷厂上班。在厂里,他虚心好学,吃苦耐劳,尊重领导、师傅,制瓷技艺提高很快。
 

1978年的经历对吴健尤为重要,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期间的所收获的,对日后自己“自立门户”做钧瓷起了很大的帮助。当时正值春天,在天津美术学院任教授的王嘉宾、王志江、王麦轩到神垕采风,吴健有幸被安排与3位教授学习。在这期间,吴健学习了关于造型、翻模具等技艺。
 

据吴健回忆,当时,王志江教授是全国的雕塑权威。他到神垕的主要任务是创作一件周总理的半身钧瓷雕像,要摆放在人民大会堂。期间,吴健成了王志江的得力助手,从设计、造型、翻模具、注浆到烧成,都全程参与。吴健告诉记者,特别是翻模具时,由于自己当时身材瘦小,常被王志江教授安排到雕像腹内工作,一干就是2个多小时。当时因钧瓷烧制技术有限,作品一直没有过关,最后被上级调走的只是一件周总理的石膏雕像。
 

吴健说,尽管有些遗憾,但从中学到了很多雕塑基础知识。
 

再后来,吴健还担任过厂里的车队队长、供销科科长,镇办铝矾土矿负责人等,但他从未忘记烧制钧瓷的愿望。
 

1988年年初,吴健在家里建了一座小窑,开始烧制钧瓷菊花餐具。每窑能烧制400多套,一套卖8元左右,产品供不应求。其间,他还创新地烧制出鱼盘、彩瓷花盆等。至今,禹州人提起当年的菊花餐具、鱼盘还津津乐道。这个时期,吴健也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随后,他的企业专门生产花盆,产品畅销东北三省、内蒙古、新疆等地;2000年后又开始烧制炻瓷,产品畅销欧洲、非洲等地。生产最红火时,厂里仅固定工就有400多人。
 

但吴健并不满足一直做炻瓷,因为做钧瓷才是他一直的夙愿,前几年钧瓷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市场逐步规范,而且钧瓷的价格不断攀升。作为神垕人,立志做出最好的钧瓷便是他现在最大的目标。
 

克服万难创新钧瓷工艺
 

据吴健介绍,在1997年的时候,他尝试烧过钧瓷,当时在神垕镇也排在前几位,但那时钧瓷的销路不好,就转做炻瓷。2005年,在从部队退伍儿子的“激发”下,吴健又开始做起了钧瓷。
 

儿子从部队退伍的时候,对上班无兴趣。于是爷儿俩一商量,那就做钧瓷吧。
 

他并告诉儿子,开始你就往坏处做,爸爸做后盾,你只管烧吧。
 

经历过一次失败,再次重来,对吴健来说无疑是“破釜沉舟”之举。然而,吴健所做的两件事令大家都猜不透,以为他犯糊涂了!
 

其一,鼓励儿子往坏处烧钧瓷;其二,在当时制作技术欠缺的情况下,吴健反其道而行之,做大件钧瓷。
 

后来,时间证明了他的抉择是明智的。
 

吴健告诉记者,“往坏处烧就是大胆创新,不要总跟在人家的屁股后走。创新就会有失败,等烧不坏了,也就成功了。”
 

对于改做大件钧瓷,吴健道明了缘由,他说,钧瓷今非昔比,无论造型、釉色、工艺、烧制方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现在重新做钧瓷,要想赶超别人,再用10年时间也排不到前几名。所以,我就另辟蹊径,从做大件钧瓷起步,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步入一流钧瓷企业的行列。
 

然而,大件钧瓷的烧成是十分困难的,钧瓷生在成型,死在烧成。
 

钧瓷大件成型就难,烧成更难,要烧成一件器型规整、窑变丰富的大件钧瓷则是难上加难,那么吴健是怎样克服这样的难题?
 

据了解,吴健因为烧过钧瓷,烧过铝矾土,烧过炻瓷,对原料的化学成分了如指掌。烧制大件钧瓷,成型的关键是坯泥的塑性要好,黏土的水分也要调整好。烧制时易炸裂,是硅铝原料成分的配比问题;窑变不好是施釉方法的问题。当掌握了这些方式方法,烧成大件钧瓷也变得简单了些。
 

来到吴氏大器的展厅,记者更加验证了吴健另辟蹊径做大件钧瓷的明智之举。在2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各式各样高大的钧瓷花瓶、大鱼缸、手工打造的钧瓷摆件整整齐齐的在大堂放着。这些作品不但器型规整,品相端庄,而且釉色莹润,窑变丰富。徘徊在展厅中,就像在钧瓷丛林中穿行,人显得有些渺小,一些小的钧瓷摆件此时看起来似乎更小。
 

据吴健介绍,在他的作品中最高的蟠龙瓶3.4米,其中有一对活环瓶2.6米,梅瓶2米,虎头瓶1.7米。
 

吴氏大器的作品气势之恢宏、做工之精美、窑变之丰富,引了许多有名诗人为企赋诗称颂。据吴健回忆,印象最深的是,诗人雷鸣东参观吴氏大器的作品后,在回北京的火车上赋诗“吴钧大器艺超群,千古绝唱无比伦。和璧纵然价连城,何如吴家一件钧。”
 

做钧瓷的传承者

“前几年只顾埋头做钧瓷,想着只要把大件钧瓷做好了,就算对钧瓷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现在看来不行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啊。今后,我不但要做好大件钧瓷,还要宣传好钧瓷,让更多的人了解钧瓷、认识钧瓷价值,使钧瓷文化不断发扬光大。”吴健说道。
 

吴健对记者说,钧瓷是中国文化瑰宝,发展至今,钧瓷需要创新、需要发展、需要继承,每个做瓷人都希望瓷文化可以广泛传播,他也会为钧瓷发展奋斗终生。同时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了解钧瓷,喜欢上钧瓷,用他们的智慧把钧瓷的技术和文化更好的传承下去。
 

除了那股子创新精神,和吴健大师接触过程中,记者还能明显感觉到他身上的那股专业而又低调的匠人精神。提及钧瓷的辉煌历史与艺术价值,他满眼深情,滔滔不绝;提及自身的成就,他却含蓄低调,一言带过。或许,正是他的这种匠人精神,才有了吴氏瓷业今天的成就与辉煌。
 

或许,吴健和他的吴氏瓷业烧制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精美、大气的瓷器作品,传承、发展的也不仅仅钧瓷文化。他还在通过自己的作品,传承一种精神。



版权与免责声明:

1、本网凡注明“来源:武汉新市民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武汉新市民网所有,网络媒体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须注明出处,并添加本网站链接。如以营利为目的使用上述作品,则须武汉新市民网授权。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利用上述作品的须经本网授权并在授权范围内使用。

2、本网凡注明“来源:×××(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且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等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作品于本网发表之日起十五日内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本网特邀湖北得伟君尚律师事务所律师李斌为常年法律顾问
邮箱:932449293@qq.com whxsmw@126.com 联系电话:18827381718 027-8816 6299
免责声明:本网部分内容来自于网络,如果您认为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及时与本网管理员取得联系,本网将及时予以处理。
鄂ICP备2021021845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598号 建议使用360、火狐、谷歌、IE浏览器以及1024X726像素浏览